在红土地上践行绿色初心

——记江西省“工人先锋号”江西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天久生态环境修复中心

2022年06月06日 10:58 177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凿坑洞、采土壤、取水样、种水稻……繁琐而细致的工作程序,每天都在江西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天久地矿建设工程院生态环境修复中心(以下简称生态环境修复中心)进行。这些在大部分人眼中很寻常的举动,其实暗藏玄机,关乎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安全,蕴含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生态环境修复中心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大部分是90后的新生团队,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工作信条,全力参与江西省土壤、地下水调查评估、工程咨询及修复工作,在红色热土上奋力践行绿色初心。他们先后获得江西省地质局“十三五”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先进集体、江西省地质工会“工人先锋号”、鹰潭“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今年“五一”前夕,该中心被江西省总工会授予江西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勤能补拙

环保新兵交出喜人答卷

2018年,江西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成立了一个全新机构——生态环境修复中心,并将一批原来从事地质工作的技术骨干整体转型到生态环境领域。该大队队长吴美仁对他们寄予厚望:“全力加快实现转型发展,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既是我们的历史担当,更是自身发展需要。”对于这一次大胆的转型,时任中心主任张伟信心满满地说:“土壤就是岩石风化而来,我们一直与岩石打交道,有责任、有能力在土壤环保领域有所作为。”

空谈不长实力,勤奋方能补拙。为了确保各工程修复取得实效,生态环境修复中心积极“招兵买马”,从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引进一批硕士研究生。同时,该中心定期组织员工到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到工业园区企业进行现场实践;邀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的知名专家到单位进行示范教学,传授调查修复技术专业知识。此外,该大队还举办各类劳动竞赛、岗位练兵,营造出比学习、比能力、重质量、重效率的良好工作氛围。

在首次中标江西省抚州市两个地块调查工作后,该中心夜以继日开展工作,并在经费没有拨付到位的情况下,提前自行垫资完成调查报告。该中心所完成的项目,被业内专家点评为“同时中标的三家单位中完成得最好的”,他们真诚的从业态度给相关主管部门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0年,作为江西省唯一一家同时接受现场调查采样和实验测试全流程检查的单位,该中心接受国家指导帮扶工作组监督检查,实施的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得到了国家专家组好评。

经过项目磨砺,该中心7名技术人员入选江西省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库,1人获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文表彰,1人获生态环境部表彰,锻造了一支有技术、有能力、能做事的实干型队伍。

创新驱动

自主研发倍增核心实力

今年4月,江西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提出“5个一”奋斗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打造省一流环保企业”。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为了能实现领跑目标,生态环境修复中心很早就开始了研发计划。

生态环境修复中心办公室前的盆栽格外引人注目,里面种的不是花草,而是水稻。这不是独特的闲情逸致,该中心正在以此研究调理剂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抚州市90亩不同程度受到镉污染土壤的稻田进行验证与示范,该中心技术人员成功筛选出2种低镉积累水稻品种、筛查出3种适合当地安全利用的土壤修复调理剂。通过实施抚州市和鹰潭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采样和测试分析项目,该中心收集掌握了两地区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的第一手资料以及行业权威工作方法,为后续发展和技术进步奠定了扎实基础。

该中心《一种用于水稻叶面阻控材料的稀释装置》《一种处理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设备》《一种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的搅拌装置》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获得授权;联合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等科研院所,申报了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江西省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及安全利用关键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此外,该中心还与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等联合创建了中科生态修复(江西)创新研究院,由院士担任院长,坚持创新驱动,高标准推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通过一系列创新组合拳,该中心的生态环境产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在环保赛道上逐渐超越其他选手。

牢记使命

辛勤耕耘打造美丽江西

“还世界山清水秀,让地球天长地久,做地球好大夫。”这是天久地矿建设工程院提出的企业使命,而生态环境修复中心则是履行这一伟大使命的主力军。

2017年~2021年,该中心相继承担实施了“鹰潭市、抚州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信息采集及采样测试工作”“鹰潭市八个关闭地块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宜春市靖安县疑似污染地块场地环境初步调查项目”“抚北工业园区下游土壤综合治理与修复(二期)”“赣州市稀土开采区地下水环境状况初步调查评估项目”等项目,承担实施的项目资金总额超亿元,有力地支撑了政府部门土壤环境决策及生态环境修复管理。

其中,该中心承担实施的“临川、寻乌、上犹、吉安、黎川、金溪等6个县市的耕地类别划分项目”明确了所在区域受污染耕地分布情况,为下一步精准防治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承担实施的月湖区等11个县区的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项目,使项目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有力保证了区域内的粮食安全,让人民群众吃上了健康无污染的放心粮;承担的鹰潭市等地农村饮用水安全检测项目,补齐了农村饮水安全短板,确保了江西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饮水安全;实施的“浮梁县洞口村、八角井倾倒废液突发环境事件调查、设计、修复项目”,是《民法典》颁发以来,全国首例、有开创性、示范性的“跨省倾倒垃圾污染环境案”修复示范工程,确保了受污染区恢复生态功能。

满意答卷的背后,是生态环境修复中心全体人员的辛劳付出。每次出任务,年轻技术队员们需要扛着防止样品挥发的保温箱,起早贪黑、长途跋涉,忍受污染土壤刺鼻的气味、头顶高温炙烤的烈日,严格完成采样规程。在野外一线,女生也不让须眉,个个成为采样能手,大家一起比速度、比质量;踏进办公室,工作板上清晰地列着工作进度,每个名字后面都写着负责的项目名称,时刻提醒着他们及早提交调查报告……正是这样一支肯吃苦、能战斗、愿奉献的年轻队伍,时刻守护着土壤安全。

今年的“五一”假期,该中心技术骨干仍坚守在环保一线岗位。对他们而言,用青春的誓言、扎实的行动,为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磅礴力量,用实际行动在红色热土上践行绿色初心,就是对荣誉的最好回报。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