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在险峰
2020年05月12日 11:24 137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科技创新
——兰州铝业国内首次不停电整流所技术改造纪实
王晓丽
4月26日10时整,兰州铝业动力厂2203号整流机组顺利通电,标志着国内不停电整流所技术改造在该企业首获成功。据了解,该改造项目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完美解决了整流机组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整流效率,吨铝节电280KWH,经济效益显著。
同时,运行近18年的4台200kA整流机组完成使命,光荣退出历史舞台,有效避免了设备老化等因素带来的停电事故风险,为安全生产系上了“保险扣”。
撑篙破冰“一举多得”
18年,弹指一挥间,而对于熟悉电解铝生产的人而言,18年几乎是整流系统的运行极限,加之主体设备因受当时设计及设备制造水平限制等原因,存在着诸多影响系列安全运行的隐患。兰州铝业200kA整流系统2001年建成投运以来,随着设备原件逐渐老化,曾发生过4次以上因元件击穿造成整流柜爆炸、系列停电的严重事故。
安全运行无小事。尽管兰州铝业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200kA整流系统,但时间带给它的却是不可逆的“硬伤”,变压器、整流柜等元件绝缘水平降低,性能和参数不稳定,元件损坏率和故障率居高不下……
这一项项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设备及人员安全,维持平稳运行已成为该厂重中之重的工作。盯着、看着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除200kA整流系统安全运行的掣肘,改造或更新是最好的办法。
“改,必须改,下定决心改。”早在2017年,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实现装备的升级换代,改造整流系统就列入了兰州铝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为之不懈努力着。
“改造项目既要保证200KA电解系列的供电不间断,还要解决200kA整流机组安全隐患、控制新增投资、不增加生产成本,实现设备投资少且实施周期可控。”现在看来,兰州铝业决策层的精算精投是对路的,也是切合实际的。
从2017年开始,改造更新设备就成为了动力人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公司从上到下出谋划策,全盘布局,各方探路,等待时机,终于在2019年12月份,梦想照进了现实。
从当时了解的情况来看,甘肃华鹭铝业闲置的210kA整流系统共配置四套220kV整流机组,设备元件及保护和监控系统等控制系统都优于公司现有设备系统。随后,公司装备能源管理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到甘肃华鹭铝业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和对设备状况摸底。
2018年,兰州铝业邀请设计院、行业电力专家对该项目设备可靠性再次进行论证,形成专家意见,并在4月份实现立项,5月份得到可行批复。
同年10月份,中铝总部投资管理部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人员,对兰州铝业200kA整流机组技术改造项目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同月,兰州铝业对工程可行性进行研究,制定了3套改造方案,通过仔细分析论证决定采用搬迁甘肃华鹭铝业整流设备的方案。此举,既能够保证整流机组的安全运行,也同步提高整流效率、节约用电量,同时最大程度盘活了华鹭闲置资产,可谓“一举多得”。
激浪扬帆“时不我待”
大西北的寒冷,没有阻挡兰铝人前进的脚步;空旷的大漠落日,映衬着兰铝人坚挺的脊背。
“必须尽早开工。” 2019年12月份,项目总指挥、兰州铝业总经理助理徐薇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时而画画算算,时而翻看资料,时而踱步在厂房里,他说,“安全问题日益紧迫,等不得呀……”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动力厂所有人员并没有坐等,而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同时,全员行动做好开工前准备工作。根据施工计划模拟了施工车辆及新设备进入过程,对所经路段转弯半径及暖气管、风管等生产管道限高进行改造,确保施工车辆及新设备顺利通过;合理安排拆卸下来的旧设备安置存放地点,并对现场进行清理;挤出时间协助总包方提前拆卸补偿设备,确保随时具备开工条件。与此同时,在12月份先后从华鹭拆除整流柜、变压器、开关元件等设备,进行大修后运送至施工现场……总之,凡是事先能想到的,动力厂人都想到了;凡是能提前做的工作,动力厂人都做到了。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尽早开工,缩短工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什么时候开工却迟迟定不下来。记不清多少个日夜,动力厂厂长刘胜祥苦口婆心与总包方沟通协调,甚至亲自上门说服总包方。当总包方看到刘胜祥拿出的详细工期预算、施工计划、时间节点和明晰的设备采购清单时,瞬时被打动,当时就表示:“干,有再大的困难都要干。”
2020年1月11日,这是整流机组改造项目开工的日子。这个日子,兰铝人期盼已久;这个日子,值得兰铝人铭记。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改造过程要做到工期短、电解系列不停电、不降电流、安全运行……”徐薇和项目组成员为此又不知道烧了多少回脑子,但对于他们而言,一项项硬性要求,如同一道道沟壑,再难也要迈过去,再苦也要闯过去。随着设备一步步到位,做好施工人员入厂教育、车辆及人员出入、工作票及资料、技术对接等准备工作后,真正考验大家的时刻来临。
在吊装变压器时,困难来了,由于其它3台变压器是运行状态,高压线带电,设备吊装时要离高压线有3米的安全距离,高压线离地面高度大约11.3米,变压器总高就有8.3米,而且100吨的吊车活动半径只有不到10米,离带电水平距离不到6米,从水平和垂直距离的局限性来看,吊装设备的难度可想而知。
空气仿佛在那一刻凝结,可是面对困难,大家并没有退场,他们始终坚信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公司领导、总包方、动力厂技术人员立即召开现场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决定将变压器顶部设备元件拆除,降低变压器高度。待设备安装到位后,再将顶部元件安装复原,不影响其他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吊装过程,安全人员还专门拉设警戒线,给吊车司机做标线,直观指示,安全吊装。
变压器顺利安装到位后,又一大难题随之而来。由于施工人员要在整流柜上方架设5根跨度7米、高度5.5米的横梁,横梁主要用于吊装直流母线和正负刀等设备元件。难点在于,在架设横梁时,不能对整流机组有任何损伤及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
又是一个“咽喉”工程,大家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最终决定给整流机组做一个“罩子”,这个“罩子”罩在机组上方,不仅给施工人员搭建了施工平台,而且避免了晚上机组送电运行时,上方掉物等安全风险造成运行事故。
问题解决了,大家终于松了口气。但对于动力运行人员来说,这口气始终提在嗓子眼儿。整流设备白天停运,晚上就要送电运行,为保证万无一失,运行人员一遍一遍仔细检查设备情况,慎之又慎。4台机组,32次启停,近40天的频繁倒换,在耐力上都是一种考验,“零失误”对于动力人来说,饱含着无与伦比的艰辛和付出。
1月23日,第一台整流机组用了10天时间改造完成,顺利通电投入运行,大家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对后面的改造工作充满信心。而此时对运行人员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新老系统相互交替、操作方式的改变、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如同一个个“拦路虎”横亘面前。“学中干,干中学,运行人员面前无困难……”大家不讲条件、没有怨言,每个班都有一个正班、一个副班。正班主要负责监测设备运行,副班进行新系统培训,遇到疑难问题,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学习答疑。从第一台机组运行情况来看,在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数据反馈准确性,在线实时监测也减少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
这条梦想之路铺满荆棘,但是兰铝人却走出了自己的步伐,一步步见证着胜利的到来。当曙光来临之时,每个人都激动不已,大家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摆在眼前的困难也令人却步,但再难走的路要走,再难闯的关也要闯。
乘风逐梦答好“加试题”
世事艰辛多磨难。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下子打乱了原有的工期计划安排。
停工,这是疫情防控的需要;加速,这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面对这道本来就异常复杂的考试题,兰铝人本以为已做到了“万无一失”,但还是来了一道难上加难的“加试题”。
重新制定工期计划,每台机组工期控制在7天之内,确保在计划工期内完成剩余3台机组改造任务。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更是一份动力人永不放弃的至真情怀。
团结就是力量,为了圆满完成改造任务,全公司行动,各方支援,在生死存亡之际,动力人站起来了,刘胜祥激动地说:“老动力人的精神又回来了。”技术人员、检修人员、运行人员主动承担起责任,留守现场,确保工期和施工安全。50多岁的老党员邓国军、劳动模范尤铁锐带领检修人员积极投身改造工作,并没有因为年龄大、精力不足而退缩……
1月21日凌晨4点半,在公司值守的总经理助理徐薇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施工方打来求助电话,因施工方对带电侧分支母线连接及正、负刀安装工作经验不足,带电作业风险太大,需要公司提供帮助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徐薇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与刘胜祥沟通,并当即决定:“我们自己干。”
工期不能拖,生产也不能拖,公司集全厂之力,迅速从电厂借调人员,组成突击队,动力厂组织以邓国军、尤铁锐、高新育为检修负责人,安排人员,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中午11点正式投入工作,利用两个白天一个晚上通宵干,在22日下午将棘手问题解决,保障了机组的正常投运。
没有难度的“加试题”不足以考验功力,在母排安装过程中,发现母排与整流柜本体汇流母排出现不配套情况,这无疑给项目顺利进行带来了影响,技术人员立即召开现场会议,商讨制定解决方案,决定根据现有母排尺寸重新进行合理配置,但在配装时需要对母排打眼,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机修厂厂长李培峰得知这一消息时,不等不靠,主动联系动力厂,并向动力厂承诺,机修厂全天候24小时随时配合动力厂设备打眼改装工作。
在土建施工中,整流柜基础按照原有的施工方案是水泥基础,水泥凝结养护至少需要七天时间,这大大影响了工期,紧要关头,发展规划部土建工程师杨联仲提出合理的建议,提前预制钢基础,这样安装只需要半天时间,而且不影响其他工序的正常进行,这一创造性的建议被施工方采纳,实践证明安全可靠,同时也得到了设计院的认可。
为了项目改造,装备能源管理中心也做了大量工作,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装备部派专人去华鹭铝业考察设备,在设备拆除过程中,两位工作人员在拆除现场留守了两个月之久。在实施安装过程中,项目负责人王彦宏吃住在现场,遇到设备问题,现场当即解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台机组用了8天时间,第三台、第四台各用了7天时间,在预计工期内完美地完成了改造任务。
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峰顶时胜利的喜悦充斥在整流所,甚至是全公司的每个角落,无论是总包方,还是相关职能部室及动力厂,同时还包括其他分厂的支援人员,在这次改造中,大家团结一心,天天坚守现场,没有节假日,一步步将纸面上的设计图纸变成现实,国内首次带电改造完美收官,从最初的梦想变为现实,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在极限降本的新形势下,挑战极限,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