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写在大地上
——江西理工大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18年10月30日 9:22 649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科技创新
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坚持“把科研写在大地上”,该校科研工作者不仅在基础科研领域“显山露水”,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着自身价值,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在现代化江西建设的事业中。
笔者见到罗仙平时,他刚从挂职单位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回到学校,指导研究生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位在国内矿物加工理论与工艺、化学选矿及生物选矿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教授,与多数人眼里的科研工作者截然不同。“什么时候学校在介绍我时,不只是说发了什么文章,而是说做出什么成果,那才是科研价值的体现。挂职3年来,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罗仙平说。多年来,他一直走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生产的征程上。铅锌是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虽然我国铅锌资源丰富,但自然禀赋差、难利用。罗仙平的团队紧盯“铅锌”不放,历时14年,成功研发“复杂铅锌硫化矿高浓度分速浮选新技术集成及应用”,既提高了铅锌硫浮选分离效果及高效回收伴生资源,又兼顾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该项目获江西省2016年度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如今,这项技术已在南京银茂铅锌矿、内蒙古东升庙铅锌矿等7座大型有色金属矿山生产中得到应用,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6.88亿元。
为提高钨冶炼技术,该校万林生教授苦心钻研30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白钨已成为我国钨产业的主要原料,但国内外均缺乏先进、成熟、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江西理工大学坐落在享有‘世界钨都’之称的赣州市,理应在钨冶炼技术方面攻坚克难、走在前列。”万林生下定决心,开启了漫漫钻研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万林生的团队综合运用物理化学、湿法冶金、粉末冶金、传输原理等多学科理论,系统研究了白钨湿法冶炼工艺原理,在国内外首次实现白钨矿高效、洁净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的工业化生产。如今,这一技术已在国内9家大型骨干企业推广应用,近3年实现销售收入50.71亿元,新增利润3.86亿元,产品出口欧美等16个国家,创汇1.4亿美元。
近年来,李明茂副教授一直在鹰潭市科技局上班,为鹰潭市铜加工企业提供定向技术服务。3年来,江西理工大学已稳定为全省33家铜加工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研发新技术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产生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该校还与鹰潭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长期派团队入驻相关企业,支持鹰潭市新建省科技协同创新体6家、省级工程研究平台18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朱贤凌)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