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之策”破解“非常之困”
2018年08月20日 11:55 25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科技创新
——安徽铜冠(庐江)矿业公司探索新模式办矿新路
八月的天空碧空如洗,在蓝天白云之下,一座现代化矿山——安徽铜冠(庐江)矿业公司拔地而起,宛如镶嵌在绿野中的璀璨明珠,与农田、村庄、青山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近日,记者走进该公司探访,从该公司生产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累计完成采矿量91.63万吨、选矿处理量100.04万吨,生产铜量4182吨、铁精砂11402吨、金213.5千克、银1071千克,选铜回收率88.88%……主要生产指标较好地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计划。
“原矿品位较低是铜冠(庐江)矿业公司的‘软肋’,如果按常规方式开采和管理,生产成本将会压垮整个矿山。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生产,才是该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法宝。”该公司经理胡洪文说,按照集团公司要求,铜冠(庐江)矿业必须加快推进矿山生产建设,明年要完成达产量80%,后年要实现达标达产。
采、掘、凿、充填等 “生产链条”必须环环相扣。今年来,该公司通过召开生产例会、监理例会、月度生产计划汇报会,层层落实生产任务,项目监理现场跟踪、协调、督促,与外协施工队伍通力合作,井下各中段开拓、探矿巷道施工已全面展开,有力确保矿山生产的“三级”矿量平衡。狠抓现场过程管理,抓牢重点环节,严格按照规程,对生产系统进行有序管理、定期巡检,降低故障发生率,确保各系统畅通无阻,最大能力地实现安全、平稳、均衡、连续生产。上半年,该公司完成生产性开拓5.24万立方米;中段采切工程完成3.32万立方米;负530米、负410米充填硐室已施工完成,负530米下向充填孔6月开始施工;选矿日处理量稳步有升,不断创出新高……生产大会战全面打响。
由于矿山还处在试生产阶段,主体设备与备品备件需要磨合。该公司针对系统技术难题,加强对选矿、提升、运输、通风、供水等系统保养和维护力度,最大发挥整体效应。同时加快充填等生产系统建设,目前处于设备调试阶段,一条由采、选、充填闭路循环的绿色生态系统即将“无缝对接”。
灵活的用工模式是该公司一大创举。该公司除了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属正式编制外,劳务人员成了该公司“生产大军”。“目前我们公司正式注册员工仅198人。矿山采切工程实现全包,采矿和维修工程项目实行部分分包。”胡洪文介绍道。
在高大的选矿车间,只闻机器轰鸣,难觅员工身影。记者在选矿车间控制室内,看到几名员工正注视着电脑,而墙上宽大的显示屏将大型设备运转情况展现得一览无余。这只是该公司向科技要效益的部分缩影。此外,该公司供风、通风、供水、排水等生产系统实行自动化远程控制,做到了岗位现场无人值守。选矿系统、提升系统、供电系统全部实现自动化,做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以工艺优化和尾矿综合利用为着力点,重点抓好精细化爆破、铜尾渣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研究、低品位大型深埋复杂难采铜矿床高效开采综合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目前已集中精干技术力量,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尤其是加快实现铜尾渣综合利用等项目落地转化,让“废尾砂”成为新的“增效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向管理要效益。“设备再先进,没有先进的管理是不行的。现在庐江矿业公司由基建期转为生产期,公司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还是相当薄弱,这与新模式办矿不相适应。”该公司经营副经理王思军说。
其实该公司在试生产阶段,就着手实施全过程控制和动态管理,深入推进技术、工作、管理“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成本费用归口管理,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成本管控模式,严格过程控制和考核,通过加强预算监督执行、分析、改进、考评加强成本管控。利用ERP平台信息集成功能,强化物资购、收、发、存、用全过程管理,完善存货盘点等相关管理制度,形成闭环管理,减少资金占用。
“要加大马力同时驱动保安全、稳生产、抓进度‘三驾马车’,以全面建成安全高效标杆矿山为抓手,全力打造新模式矿山。”胡洪文说。
进入试生产以来,该公司针对人员少、任务重等不利现状,不断创新安全管理,制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工序化的“三全一化”岗位安全确认制度和安全质量标准化“旬检月验”制度,建立奖惩到位的刚性安全考核体系,提升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同时,按专业、分系统持续加大安全现场管理力度,积极推行看板式管理,全面实施“手指口述”法,开展“强化意识、防控风险”活动,提升全员安全风险防控意识,夯实矿山安全生产基础。强化开采、运输、选矿环节过程管理,积极打造安全平稳高效的生产系统,真正做到日常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精细化,形成安全与生产集中统一的闭环管理,确保矿山安全有序、高效生产。
(夏富青汪海滨)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