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处理金精矿是铜冶炼企业的又一利润增长点?
2018年07月04日 10:9 461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科技创新
本报记者 李幼玲
近年来,随着铜冶炼行业原料的不断吃紧,铜冶炼企业“抢吃”金精矿原料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一些铜冶炼企业“抢吃”黄金生产企业的饭碗?而处理杂矿杂料为何将成为越来越多冶炼企业的共性问题?对此,记者采访了在铜冶炼行业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技术专家包头华鼎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俊智和该公司副总经理夏超。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两位专家明确表示,目前确实存在铜冶炼企业通过配入含金精矿生产,取代了原来黄金先焙烧再氰化浸出法,这一做法,首先大大提高了金的直收率和总回收率,其次解决了氰化尾渣的环保问题,一定意义上,也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可以说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原来,黄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氰化尾渣含铜、含金较高,一些铜冶炼企业将这些尾渣原料购买后运回企业进行火法冶炼,这些金精矿与尾渣首先为铜冶炼企业解决了部分原料问题;其次因为火法炼铜中冰铜对金银具有很好的捕集能力,采用熔池熔炼技术主要将金银富集在冰铜中,再到粗铜里,最后通过电解工序,产出阳极泥,处理富集金银的阳极泥就可得到黄金和白银,由此将尾料中的铜和金银实现了最大化回收。
在专家看来,铜冶炼过程中配入含金物料,金冶炼虽然属于捎带生产,但是金能在生产铜的过程中得以回收,一方面金精矿的销售计价是参照传统湿法提炼黄金的工艺加工成本的费用,行业加工费一般在50元/克~100元/克;另一方面,铜冶炼中配入金精矿,提炼铜的过程中顺带富集了金银,回收了铜、硫、等有价元素,提金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铜冶炼行业“抢吃”黄金原料的因素之一,但这些因素不仅仅是“抢吃”金精矿原料那么简单,很大程度上会“吞食”一些采用低端技术的黄金冶炼企业。用专家的话来解释,随着环保力度的持续升温,加之目前国家已经不允许采用氰化法提取,由此一来,环保因素首先变为了不可触碰的红线;黄金矿一般情况下伴生有铜,而黄金冶炼中弥足珍贵的铜被废弃,资源白白浪费;相反,采用铜冶炼技术工艺,不仅把铜冶炼而成,而且黄金得到充分提取,显而易见,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先进工艺技术的优势也彰显出来。
当传统技术带来的局限性,已经难以满足对原料吃干榨尽的需求时,一些铜冶炼企业行动起来,抢占资源,并通过工艺条件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技术指标的有效控制,中原冶炼厂等企业就是很好的例子,该企业选择底吹熔炼+闪速吹炼工艺,所配原料中金的品位已经提高了很多,正是因为思维理念的不断求变,最终在炼好铜的同时,铜冶炼配入金精矿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实际上,在大环境环保、资源、能源等众多因素制约下,利用先进装备技术将资源最大化利用不仅仅是黄金企业需要改革的方向,更是众多铜冶炼相关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专家明确指出,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发挥技术的共性优势,走出去相互学习和交流,技术才能不断进步,行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否则,闭门造车,企业必将固步自封。
杂矿处理成为共性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国家铜资源贫乏等原因,60%~70%的铜精矿依赖进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品位资源更是不断充斥市场,对于企业来说,处理杂矿杂料将会成为企业今后面临的共性问题,从长远看,国外最终肯定是将品位高的矿料留在自己国家,而将低品位矿向外出售,特别是卖矿的贸易商为了赚取更高的性价比,他们把杂矿配到一定比例卖给冶炼企业,即使面对这样苛刻的杂矿,很多冶炼企业因为生存难题、因为资源需求,再加之这些低品位的矿料价格相对较低,对于一些冶炼企业仍然存有一定诱惑。
但是,并非所有的冶炼企业和所有的工艺技术都能将这些杂矿中的有害成分和有利元素彻底分离,吃干榨尽,因为这和企业使用的工艺技术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与企业培养的技术工人、技术匹配能力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冶炼企业的工艺炉吃杂能力行不行?能不能适应“吃”掉这些成分复杂的铜精矿?现实的情况是炉子的除杂能力越高,竞争优势就越会彰显无遗。目前从理论上来看,熔池熔炼相对闪速悬浮熔炼更利于对杂质的脱除,因为熔池熔炼在熔池当中,溶体搅拌包括和造渣溶剂石英沙和氧化钙能够充分融合,通过长时间强烈搅拌把有害杂质充分挥发到气相中,再进行收集,这样铜就不会被污染;悬浮熔炼这方面要差很多,因为悬浮熔炼熔化时间很短,有些杂质在反应过程来不及分离。
那么,熔池熔炼杂质脱除率很高,又是怎么得以体现的呢?原来,熔池熔炼脱除率高,主要源于熔体内氧势高,使得杂质更利于氧化脱离;整个熔池搅拌激烈,卷吸强度大、无死角,利于杂质脱除,也易于挥发;另外,温度相对于其他熔炼工艺要低,使得杂质的溶解度降低,更利于杂质脱除,也就是说熔池熔炼杂质脱除率在熔炼和吹炼环节相对固定,当原料杂质过高时,势必影响阳极板的品质,最终影响产品电解铜质量。
专家表示,当熔池熔炼技术表现出处理高杂铜精矿相对强势时,那些被国外贸易商配到低品的铜精矿将会为熔池熔炼打开一定的原料市场,所以对于更多的企业来说,要想适应原料的不断变化,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使工艺技术与吃杂能力相匹配,因为最终企业是通过加工成本的标准体现竞争优势。
那么,如何解决处理高杂铜精矿?
一是在配料上下功夫。配料作为企业的核心机密可谓经过了企业员工千辛万苦、千锤百炼一点点地摸索和突破的,必须根据炉子的实际需求通过实践,进行优化。专家举例,很多企业投产之后,设计产能很长时间难与生产产能相匹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员工日日夜夜在1200多度的高温炉前,比如把投料量从最初设计的50吨/小时开始加料,由少变多不断尝试,力求提高产量的这一过程,可以说历经了与高温炉的不断较劲,最终使加料量突破100吨/小时,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在原设计产量的基础上做到了产量加倍,实现了由处理量增加发生的突破性变化,这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做到的。
二是企业只有坚定不移地把创新作为经济支撑点,并且敢于在竞争中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持续繁荣。熔池熔炼技术即是利用黄金冶炼技术的共性特点等交叉,不仅缓解了铜冶炼企业的原料紧缺难题,一定意义上使黄金冶炼的湿法尾料有了用武之地,发挥了产业链的优势作用。
阳极泥列为危废戳痛企业
当铜冶炼市场的原料由单一变为相对“宽泛”时,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些宏观政策又成为一道关键性难题摆在企业面前,目前。阳极泥被列为危废管理范围,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按照危废管理来堆浸、包装和运输;《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还没有将阳极泥列入危废管理的范畴,所以目前列为危废管理,令没有贵金属车间的铜冶炼企业百思不解,阳极泥含金高,全身都是宝,一吨阳极泥价值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不等,阳极泥中不仅富集了金,还富集了其他稀有金属和有价金属,这些金属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阳极泥中提取这些金属,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在专家看来,阳极泥中虽然有危废成分存在,无论从环保还是从行业的角度来思考,都不应该视为危废管理,那么什么是危险废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废物特性的废物,并且危险固废不能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新的规定可谓直接戳痛了很多企业的痛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其次,目前企业所面临的是去相关部门办理所谓危废五联单手续,而办理的过程长达几个月时间,而这几个月时间市场金的价格不断波动,也就是说也许申请五联单的时候,金价还在高位运行,可是当企业把五联单的手续申请到手后,此时金的价格有可能已经走入低谷,由此一来,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当下,很多企业呼声四起,他们呼吁,环保政策是否需要在更加广泛的调研基础上听听企业的声音,是否能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而定,而不是一刀切。
从目前看来,曾经从阳极泥中“淘金”的铜冶炼企业,成本优势再次受到挤压,而环境保护,最终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都将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变化。
缺失成本优势将如何求生存
当铜冶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很多辅助运营成本彰显优势的同时,铜冶炼的产能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逐步挤压各个企业的生产成本,由此,市场终究会淘汰一批运营成本高、辅助运营成本没有优势的企业,而这些处于被动局面的企业由于生存环境等被动影响,又将何去何从?
目前状况下,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一是要大胆对工艺技术进行升级改造,锁定目标,着眼未来,专家举例,比方类似远在千里之外已经在戈壁滩上建厂的冶炼生产企业而言,与沿海企业相比,首先高额的运输费用已成为既定事实,这是没法改变的现状;上百万吨的铜精矿从码头运至戈壁滩,通过生产后,还要将产出的20万吨~30万吨的铜产品,运到上海等地进行交割,而最后面临的又是周边没有配套的下游所供需,所以就地消化基本是微乎其微;几十万吨的渣堆积在戈壁滩上,而渣中含有的重金属等,一定意义上给环保出了难题。
二是副产品硫酸怎么办?由于下游没有配套磷化工企业去消化,硫酸产量大时高达几百万吨,大量的硫酸需用专列向下游企业进行运输,除去运输过程的安全环保等因素的不可控,有时运输费都难保障。
三是受核心铜矿储量有限等因素制约,不管曾经是国营还是民营大企业,不论当初如何辉煌,所有的理由都不可能让上游矿山企业为此给这类企业增加一些加工费用;而着眼未来,把企业建到具有资源、交通便捷的沿海一带,并且借鉴国际国内企业的先进理念,船到岸后直接将矿料输出进入仓库,而仓库紧接着用一根皮带将料直接进入炉子,这些才是企业求变中力求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点,向持续发展要效益的关键因素。
四是刚性需求对市场影响的必然性。市场就像晴雨表,高低起伏难以把控,有些企业,在市场低迷的时候,选择把铜和贵金属重新组合成新的公司来创效益,希望有能力的人将公司盘活,实际上真正的大市场一旦降临,不是哪一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市场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之路。以石墨烯为列,当时由于很多生产石墨烯的企业因为环保不达标,导致很多石墨烯企业限产关停;而石墨烯生产周期为3个月一周期,由此,造成供给端无货可供,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于是价格一路飙升,可是下游企业因为需求不论价格如何高涨照样买单,在这样的刚性需求下,最后导致相关行业,只要对石墨烯有需求的企业都遭遇瓶颈,炼铜行业采用贫化电炉生产铜的企业更是难逃一劫,因为贫化电炉需要石墨电极,而石墨电极价格异常变动,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有些企业就此丧失了生存和竞争的能力。
最后,两位专家表示,铜冶炼行业的创新发展之路还很漫长,要走出去向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企业去学习,要联合研究,力争更快地去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当下,不论任何行业,任何企业必须坚持生态友好发展,要加大环保力度,在优化节能工艺上下功夫,用好工艺好技术为金山、银山发展多作贡献,由此,企业发展才会更有活力。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