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联盟2018年年会暨二届三次理事会成功召开
2018年06月12日 8:56 258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科技创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全国两会精神,以及2018年中共科技部党组一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和积极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8年年会于6月6日成功召开。会议旨在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优势、智库作用和技术辐射带动作用,着力解决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瓶颈难题,提升再生资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大会主题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再生资源联盟专家委主任沈保根,科技部社发司资源环境处处长康相武,再生资源联盟理事长李士龙,以及再生资源联盟理事会、专家委员会代表,再生资源行业骨干知名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装备制造、新闻媒体等单位代表 300 多人出席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北京矿冶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再生资源联盟专家委常务副主任蒋开喜研究员主持。
李士龙理事长致开幕词,他指出,面对固废进口政策调整、大宗原料市场变化、宏观经济下行、微观金融环境趋紧和安全环保节能持续加压等诸多压力,不管是再生资源行业的企业,还是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只有凝心聚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重视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延伸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才是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道。沈保根院士在致辞中希望再生资源行业产业界、学术界充分利用和积极发挥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平台作用,加强协同创新与成果应用,为建设我国再生资源行业技术创新体系贡献力量。京津冀蓄电池环保产业联盟轮值会长贾光辉代表会议协办单位及支持单位致辞。
康相武处长作了题为《“十三五”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大会主旨发言,他表示“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将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资源安全供给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源头减量-智能分类-清洁利用-高效转化-高端加工-精准管控”全过程,重点解决两大科学问题,突破六大环境关键技术,形成四大类系统解决方案,建立十项综合性集成示范基地,并提出了固废资源化技术路径与路线。通过实施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将全面引领提升我国固废资源化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研发成果技术水平达到同领域国际先进或领先,支撑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保障。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朱坦教授,北京矿冶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蒋开喜研究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邹结富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志峰教授等四位知名专家作了大会特邀报告。国家环境保护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陈中华主任,国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朴玉华执行总经理等17位有影响力专家分别就再生资源技术创新、装备研发、成果应用、金融投资等方面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会议内容丰富,重点聚焦绿色再制造、废电路板、复杂铜基多金属、废电磁线、废铝易拉罐、废铅蓄电池、废旧动力电池、高温合金废料、热镀锌锌渣、废碳纤维复合材料与汽车轻量化、再生铸造铝硅合金变质等废旧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化、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四大领域技术创新及装备应用等有效融合的实践经验,以及有关融资服务及资本运作管理,积极推动金融资本与再生资源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融合。大会组织和安排得到了参会代表的高度肯定,大家纷纷约定再生资源联盟2019年年会再相聚,届时将隆重举行再生资源联盟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国家科技部认定的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形态,已成为建设我国再生资源领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围绕产业创新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紧密对接,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真正实现了创新驱动的价值,突显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会议同期召开了再生资源联盟二届三次理事会暨专家委员会会议。旨在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联盟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等组织架构的运行和工作制度的建立,持续推进再生资源联盟共商机制,推动联盟组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科技部创新发展司综合与协同创新处处长常明,科技部试点联盟联络组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秘书长李新男,再生资源联盟理事长李士龙,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陶真,科技部火炬中心副研究员郭曼,以及再生资源联盟理事会、专家委员会代表出席会议。
李士龙理事长代表再生资源联盟理事会作工作报告,重点通报了联盟2017年主要工作总结及2018年重点安排。报告回顾了2017年主要工作,一是积极完善联盟共商运行机制建设;二是高度重视行业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三是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紧密对接;四是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完善联盟创新平台建设;五是强化与重点区域政府及相关组织的战略合作;六是继续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七是推进专业人才技能培训与大学实训工作相结合;八是协助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和广度;九是推动和营造试点联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十是多措并举着力提升联盟信息宣传工作水平;十一是依照联盟章程规范联盟理事会财务管理。他表示,再生资源联盟过去一年取得的所有工作成绩,是国家有关部委正确指导、两院院士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的结果,是广大联盟成员和专家委员热心参与和辛勤付出的结果,并提出了2018年重点开展九方面的工作设想:一是加强联盟运行机制探索和组织建设;二是依托联盟平台搭建“大学术”平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做好国家科技项目验收和“固废资源化”专项实施;四是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对外战略合作;五是加强调查研究推动联盟工作可持续发展;六是整合资源做好技术标准规范的相关工作;七是合力打造行业绿色发展培训学院;八是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九是提升秘书处服务能力,做好联盟成员和专家服务。
常明处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再生资源联盟为推动我国再生资源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他指出,国家“十三五”国家技术 创新工程规划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部将大力推进和完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和积极发挥联盟作用,引导和支持联盟深入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支持探索依托联盟平台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平台,面向产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孵化等针对性服务。希望联盟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发挥联盟对推动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和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以再生资源行业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解决行业共性核心技术瓶颈;二是要发挥联盟“政产学研用金”的平台,加强和推动成果应用,打通产业创新链;三是要发挥联盟兼具政府部门宏观视角和企业微观视角的作用,为政府部门制定战略研究与规划提出更为综合的方案;四是要联盟不断优化和完善创新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和充实再生资源联盟理事会的议案》《关于完善和充实再生资源联盟专家委员会的议案》《关于邀请高层专家担任联盟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的议案》《关于变更有关联盟理事及专家委员信息的议案》《关于修订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章程的议案》等5个议案。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逸泰担任再生资源联盟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会议增选肇庆南都再生铝业有限公司、葛洲坝展慈(宁波)金属工业有限公司等32家有影响力企事业单位为再生资源联盟理事会成员单位,乡家发、徐标等32位同志担任再生资源联盟理事(名单另发);增选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蒋开喜研究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刘文强副院长等22位知名专家进入再生资源联盟专家委员会(名单另发);会议调整了再生资源联盟理事会组成人选,中金兴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单位不再进入联盟理事会,谢佳宏等2位同志不再担任联盟理事会相关职务;会议还明确了再生资源联盟对外承担责任主体单位和秘书处依托单位。
在大会专题辅导环节,科技部试点联盟联络组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秘书长李新男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陶真、 光大汇益伟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金峰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受到了参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肯定,大家纷纷表示通过专题辅导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关政策及联盟作用,“一带一路”市场投资机遇,以及通过强化资本运作管理,进一步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措施。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资本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再生资源产业从传统制造转型智能制造,提升信息咨询服务水平,再生资源联盟分别与北京丝路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中心、光大汇益伟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签署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和核心区建设情况,以及河北港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金宇晟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等国内再生资源行业知名企业。
本次大会是一次集思广益、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团结奋进的大会。2018年,再生资源联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开展“有益行业发展、联盟成员受益、联盟大有可为”的工作。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中的载体作用,进一步吃透政策精神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明确工作方向,抓住再生资源行业科技创新需求,瞄准共性瓶颈技术、核心技术,引导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资源整合,积极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交叉融合实现协同创新,提升自主研发实力水平并形成产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推动再生资源产业构建技术创新链、扩展产业链。
(新锐)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