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亚洲第一转底炉

八冶建设集团公司金川神雾项目建设纪实

2017年02月09日 8:53 832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日前,甘肃金川神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限公司金川弃渣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铜尾矿综合利用项目顺利投产。该项目作为国内首条铜尾矿综合利用项目生产线,不仅有利于金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也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实施炉渣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两台转底炉完工后,就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生产线。这样巨大规模的矿渣回收生产线,在亚洲也不多见。”负责工程建设的八冶建设集团公司工程师陈勇自豪地说道。
  甘肃金川神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限公司是由金川集团和北京神雾集团按照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强强联手,金川集团出资35%、北京神雾集团出资65%共同组建。金川公司弃渣综合利用一期工程——铜尾矿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26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达10.8亿元,占地面积431亩。
  一期工程以金川公司铜渣选尾矿为原料,采用“转底炉直接还原+磨矿磁选+铁粉压块”工艺,年处理铜尾矿量高达80万吨,年产还原铁粉块27.6万吨,氧化锌粉3.4万吨,蒸汽44.9万吨。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6.7亿元,年利税1亿元。
  八冶公司除了负责项目的管道安装和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外,也承担了核心项目——转底炉的建设,他们发扬铁军精神,抢工期,保质量,受到了业主的好评。
  制定严密的施工计划
  工程建设一开始,八冶建设集团公司的施工员就有序到岗,第一天32根立柱全部上完,紧接着上主框架,上主框架次架,焊接加固……
  10天时间,420吨的余热锅炉建设按时完成。为了保工期,八冶建设集团公司的建设者们把施工计划进行了详细的安排。不仅月计划、周计划,甚至精细到日计划。在企业内部开劳动竞赛,启动奖罚机制,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确保工程按进度施工。
  八冶施工项目部紧紧抓住4至8月份施工的黄金季节,在转底炉建设工程中开展“抢工期,抓进度”的施工高潮。在一期工程建设中,整个工地上下630人齐心协力,用汗水来铸造高品质工程。高温烈日暴晒,大风沙尘弥漫。施工人员穿着厚重的安全服,顶着高温与沙尘,争分夺秒的开展施工。项目部领导、监理也坚守在一线指挥施工,发现问题现场就地解决,保证施工在安全而快速的状态下稳步推进。
  八冶建设集团公司精细化的施工管理,将每项任务拆分,按照专业、班组的不同进行任务分配,有时甚至会将任务具体分配到个人。
  工程初期,业主提出了入驻工地的要求,而此时用于业主办公的大楼尚未接通上下水管道。现场施工队需要在仅有的10天时间里,铺设总长度为4公里的地下水管线,而且还不能影响现场其它工程的进行。施工队详细规划工程施工计划,克服了现场土壤难以开挖的困难,采取交叉协作施工的方式,将下水管道一段一段地铺设完成。为了保证其它并行工程的交通顺畅,施工队伍采取晚上开挖铺设,第二天早上填土封顶措施,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一任务,并获得了业主对其工作的大力赞扬。
  为了激发建设者的劳动积极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业主单位组织了劳动生产竞赛。八冶公司项目指挥部抓住有利时机,通过一系列措施,掀起工程建设热潮,组建青年突击队,开展“保工期、保质量”劳动竞赛。现场的转底炉安装过程中,两台炉机是由两支不同的队伍进行安装的,两支队伍开展了施工竞赛,工人们施行两班倒的措施,在指挥人员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转底炉的安装工作。在八冶公司项目指挥部的精心组织与管理下,两台转底炉安全而高效地完成了安装建设,从而确保实现了既定目标。
  用毫米衡量质量精度
  速度与质量,一个都不能少。八冶公司金川指挥部项目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打好这场工程质量攻坚战。
  由于转底炉造型独特、结构复杂、系统繁多,对不同施工人员间的协调性要求高。八冶金川指挥部项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入新兴的高科技BIM技术,以更好地掌握转底炉的空间定位与信息,使得工程设计结果的可实施性得到提高。
  八冶金川指挥部项目借助建筑工程三维建模软件与钢结构建模软件,在电脑中队转底炉的尺寸与各个部位的零件进行了设计与组合。该公司通过一系列建筑软件的模拟,在电脑中预先建立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从而消除一些设计隐患,使建筑工程在整个进程中显着提高效率、大量减少风险。在BIM技术的帮助下,现场转底炉机械炉体设备安装顺利。外直径52米机械炉的安装精度达到了惊人的0.5毫米。
  好马还需配好鞍,高质量的工程,既需要高素质施工人员,也需要高精度的施工仪器。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精度,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八冶金川指挥部项目从外地调来企业看家设备——100吨履带吊车参与工程建设。斥资购买了一批科学研究用的高精度徕卡精密电子水准仪。这种水准仪的精度极高,达到了每测量一公里长度,高程误差仅有0.3毫米的精度。在这些水准仪的帮助之下金川指挥部项目部的施工精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级别——转底炉底部的72个外支撑杆的整体高程误差在0.5毫米内,相邻安装杆的高程之差在0.2毫米以内,远远高于工程要求的安装精度。
  不仅如此,金川指挥部项目部抢进度但“不蛮干”。在转底炉的安装建设过程中,请来了转底炉相关行业的专家来进行指导安装,并及时解决转底炉安装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八冶公司将高科技“智造”的理念引入到金川弃渣综合利用一期工程中,尽最大的努力、调集最优质的一切资源来建设这个项目,为业主奉献出一个质量一流、环保一流的工程。
  显微镜下查找瑕疵
  在整个金川集团公司四厂区项目建设中,两台转底炉的建设是项目的核心部分,为此,八冶公司组建了能力强、能吃苦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为了做好转底炉的砌筑施工,八冶筑炉防腐公司刘宗智费了不少心思。他把筑炉公司参与项目建设的70人,按照工程施工类别和工程需要分成了3个施工班组,转底炉施工班组、换热器沉降室喷涂班组、热风炉和烟气炉砌筑班组,同时在不同作业面开展施工。
  “将人员分组,既提升了劳动效率又便于安全管理,他们各司其职,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达到整体推进,保证工期和质量。”刘宗智说。
  为了保证工期,实现2016年11月联合运转,转底炉施工班组的任务和工作量是比较大的。转底炉施工班组是人数最多的一组,共45人,实行24小时间轮班,平均每天每人砌筑高温耐火砖近3吨,同时还要铺设耐火材料等。
  一个转底炉完成,大概要砌筑2600多吨的高温耐火材料,这其中就包括了高温耐火砖、保温砖、耐火浇注料、耐火纤维制品,砌筑时,先后次序不能乱,按部就班,一道工序一道工序进行,耐火砖的铺设在转底炉内进行,全靠人工操作,没有任何机械辅助。
  “正值高温天气,工人都正常作业,没有一个人无故不到。为了使工人解暑,熬制了绿豆汤,购买了避暑降温饮品。员工认真工作,充分发挥了八冶人能干、吃苦的铁军精神。”刘宗智说。
  如果说转底炉是这个项目中的核心,那么转底炉的承重辊的安装就是核心中的核心,转底炉能否正常有序地运转,全靠炉底内外127个承重辊来支撑。任德君,八冶第二安装公司钳工组组长,他们这个施工组共70人,主要负责转底炉的机械安装、钢结构安装,这个承重辊的安装任务也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们肩上。
  从2015年一开工,他们就进驻项目部,是最早进场的施工队伍,从基础验收到测量放线再到承重辊的安装,任德君一直带领着自己的班组奋战在一线。
  “炉子能不能正常运转,能不能验收合格,承重辊的安装精度是关键,每个炉子127个辊,既要注意整体标高还得保证相邻辊之间的水平精度,若有一个辊的安装和其他的辊出现水平上的偏差,就会使整座转底炉受损。”任德君充分了解承重辊安装精度对转底炉的作用。正是任德君内心中的这份高度责任感,使127个承重辊全部安装完毕后,一次性通过验收,全部合格。
  转底炉运转全靠管道内输送煤气和空气在炉内高温燃烧,各式的煤气燃料管道布满了转底炉的四周,焊接同样也成了不可小视的环节。这同样也成了任德君的麻烦事,一台转底炉少说也有1万多个焊接口,这个看似简单的活,一点了也不能掉以轻心。“管道焊接好比手术的伤口缝合,这可是一个细心活,有一点裂缝就会在后期运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所以我们白天焊接,晚上对焊接口拍片在电脑上进行检验,有些焊接出现的杂物、沙眼等问题是肉眼是看不见的,就得借助显微技术,在焊接口逐一查找漏洞,直至无瑕疵。”任德君说。
  在管道安装过程中,图纸设计经常会和实际施工有出入,组织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与业主协商解决。八冶人常说“干一处工程,交一方朋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他们与业主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使整个项目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该项目的建成投产,是金昌市工业领域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的重大成果,是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功典范,必将对金昌市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经济转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杨世伟)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