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团簇荧光与结构关联研究获进展

2017年01月19日 9:27 36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材料前沿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合肥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金属纳米团簇的结构与荧光性能关联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已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1567 -11571)。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后甘自保。

金、银等贵金属的块体荧光一般比较弱,如块体金荧光量子产率不超过10-10量级,但当它们的尺寸缩减到一定尺度时,能观察到明显的荧光,这一现象在早期通常被简单归结为尺寸效应,其内在的机理并不清楚。组成和结构确定的金属纳米团簇研究的兴起,为研究这些根本性的科学问题提供了契机。伍志鲲早在美国开展博士后研究期间 (指导老师:Rongchao Jin 教授就致力于相关课题的研究探索。他们系统考察了Au25团簇荧光与配体和价态的关系,提出荧光增强的两种机理电荷通过Au-S键的传导以及表面富电子原子或基团直接传递给金核)见图1),并提出了三种增强荧光的方法提高金团簇的价态;增强配体的供电子能力;在配体中引入富电子原子或基团)。这些观点提出后(Nano Lett. 2010, 10, 2568),得到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和广泛认可,也促进了国际上对金纳米团簇荧光的研究

伍志鲲来所组建课题组后,一直致力于金属纳米团簇荧光在环境离子识别(Small2012, 13, 2028;Nanoscale, 2012, 4, 4087)和细胞图像Nanoscale, 2015, 7, 18464)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机理的进一步探讨。课题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Au24团簇相对于其它尺寸接近、配体和价态相同的金团簇,具有特别强的荧光Nanoscale, 2015, 7, 16200)。通过成功解析Au24团簇的结构并与部分其它结构进行对比(见图2),他们提出Au24团簇的较强荧光与团簇表面内锁的长钉(staple)及团簇内核(kernel)与配体的充分键合有关(所有的金原子都与配体相连)(见图3)前者有利于增强团簇的刚性和减少振动引起的辐射损失,后者有利于电荷从配体转移到内核,这样很好地将Au24团簇的较强荧光与它的独特结构关联起来,为荧光团簇的合成及预测提供了一些参考。值得一提的是,金、银等纳米团簇的发射波长一般落在近红外区,另外还有尺寸小、细胞毒性小等优点,但由于荧光量子产率一般低于10%,限制了其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引用,因而进一步提高贵金属纳米团簇的荧光量子产率,将对推动贵金属纳米团簇的应用(如生物图像,见图4)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博管会、合肥物质中心、合肥大科学中心及固体所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