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2017年01月13日 8:28 35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近年来,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指导支持下,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稳增长工作部署,紧密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和城市“双修”,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在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坚持统筹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
  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系统性强,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湖南省从顶层着眼,从规划入手,坚持3项工作统筹协调推进。2016年,湖南省委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将这3项工作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并部署。省政府先后就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出台了实施意见。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多次召开调度会、推进会、对接会,明确了7个城市2016年管廊建设目标,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实施细则,建立实施海绵城市季报制度、综合管廊周报制度。同时,重点抓好规划和项目,组织各地编制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黑臭水体整治计划,统筹设施建设,促进理念融合,确保相关规划和计划统筹协调。组建了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项目库,结合湖南省城市水系相对丰富的实际,将黑臭水体排查范围扩大到县市。
  理顺体制机制 形成工作合力
  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系统性、全局性强。湖南省着力构建上下对口、高效有序、协调配合、政令畅通的管理体制,保障工作的推进力度。长沙、湘潭等市成立了由市长牵头,区政府及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和管线权属单位组成的综合管廊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推动高位协调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这两项工作必须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紧密结合,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一些地区将城市供排水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中剥离的弊端愈发凸显,严重制约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的开展。对此,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吸取教训、多管齐下、急踩刹车。
  一是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专题报告阐明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国家政策要求及将水务从城建部门脱离、“就水论水”的弊端,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广泛宣传,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理解。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借鉴环保部门区域限批的做法,坚持奖惩并举,将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与“两房两棚”、“两供两治”等结合起来推进,统筹考虑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现有资金渠道,形成厅内、厅际政策合力。通过这些措施,逐渐扭转了城市供排水管理体制的混乱局面,包括长沙、湘潭在内的20多个实行水务一体化的市、县目前已陆续调整过来。管理体制的理顺,维护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的统筹协调,为系统推进综合管廊、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奠定了基础。
  创新融资模式 发挥市场作用
  针对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治理缺乏稳定投资回报、难以引进社会资本的困难,湖南省积极探索,创新思路。
  一是争取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支持,指导地方用好综合管廊抵押补充贷款(PSL)和中央专项建设基金,并协调水利部门和农发行,将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治理纳入PSL项目库。
  二是实行市场运作,引入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企业,对项目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和运营,实现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优势的叠加互动。
  三是研究建立收费机制,开展入廊管线直埋成本测算及有偿使用研究,为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奠定基础。
  各地结合实际,探索积累了一些好做法:
  长沙市黑臭水体治理打造了“圭塘河样本”,建设理念坚持产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圭塘河生态价值,依据各河段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流域产业规划,打造悠游小镇、海洋公园、足球小镇等一批滨河示范项目,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组织方式实行集中管理、平台运作、联动实施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成立了扁平化指挥机构和流域综合开发平台(一块牌子、两套人马),防止多头管理和权责不清。融资模式改变传统内河治理单纯依赖政府投资的被动局面,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利用合资方企业授信额度融资,利用物业收入弥补管理投入,利用固定资产债券化等手段偿还社会资本前期投入,构建“建-融-管-还”的可持续资金解决方案。长沙市综合管廊第一批PPP项目采取“新建+存量”的运作方式,合作期28年,政府方由市城投、水业集团和燃气实业公司组成,占股34%,社会资本方为中建股份联合体,占66%,回报机制为“使用者付费+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
  湘潭市确立经营理念,将综合管廊作为极具潜力的可经营性资源,结合周边土地配套开发引入社会资本,并设立了城市发展基金综合管廊子基金,与国开行、农发行、建行、华融湘江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已落实20多亿元。
  突出示范引领 坚持试点带动
  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分别获批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试点。之后,湖南在全省遴选1市、3县、3个地级市作为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试点,省财政3年安排近10亿元,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出一套适合湖南省实际的建设模式、实施机制、标准规范和政策制度体系。
  长沙市积极推进综合管廊“智能化、标准化、工业化、市场化”,出台了湖南省首部地下管线地方立法,编制了综合管廊配套设施、预制拼装技术导则,制定了绩效考核、运营维护管理办法及管廊入廊费、日常维护费、租赁费测算等配套政策,并结合项目建设加强宣传,设置了集科普、参观、教育于一体的展示段,向市民开放。
  常德市将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治理与经营城市理念相结合,重新划定内河功能定位,挖掘历史文化,构建城市商业旅游廊道。穿紫河统筹考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沿岸截留封堵118个排污口,改造8个雨水泵站,实施河道清淤,重塑生态岸线。改造后,内河生态环境回归,实现亲水、戏水、商居、休闲、娱乐、旅游一体化,大幅提升沿线商业地产价值,拉动周边土地变现升值8亿元,两岸文化、旅游、娱乐可实现年收入3000万元。护城河老西门段整治与棚改相结合,企业出大头、政府出小头,建成一条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旅游商业街,打造城市新的业态。该项目已累计投入14亿元,经过5年商业运营,即可实现收支平衡并盈利。
  加强督促指导 强化技术支撑
  湖南省在实施中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一是抓好分类督办。对12个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进行专题辅导。组织专家现场踏勘,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解决。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滞后的地区进行约谈督办,对综合管廊进展滞后、完成任务困难的城市政府下达督办函。
  二是编制标准图集。2015年以来,省财政安排1400万元,用于编制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标准图集及BIM技术开发,将“创新 、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落实到工程实践当中。
  三是开展培训教育。在湖南省委组织部支持下,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多次举办新型城镇化培训班,集中轮训市县长及主管部门负责人。2016年,用5个月时间再度组织全省巡讲,重点宣讲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治理。
  四是加强技术研发。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预制拼装技术,推进管廊主体结构标准化,并利用BIM技术建模,提前制定施工管控措施,提高工程设计水平,为综合管廊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