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光伏标杆电价紧跟燃煤发电下调 新能源投资迎来政策平衡
2015年12月25日 8:46 2384次浏览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分类: 光伏
【风电光伏标杆电价紧跟燃煤发电下调 新能源投资迎来政策平衡】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后,国家发改委网站24日挂出发改委通知,要求降低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
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后,国家发改委网站24日挂出发改委通知,要求降低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
具体来看,陆上风电项目上网标杆电价2016年、2018年一、二、三类资源区分别降低2分钱、3分钱,四类资源区分别降低1分钱、2分钱;2016年光伏发电标杆电价,一类、二类资源区分别降低1角钱、7分钱,三类资源区降低2分钱。
值得注意的是,调价后,一类资源区的陆上风电项目上网标杆电价将在2018年达到0.44元,而今年调整后的燃煤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也不过0.4元左右,两者差距进一步缩小。
对于本次调价的幅度,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非常温和”。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当前我国新能源发电成本显著下降,但整体电力需求相对疲软,因此调降上网标杆电价有利于风电、光伏发电的长远发展。
在“能源革命”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风电、光伏发电被赋予了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等多重厚望,而要做到不负众望,降低发电成本是重中之重。为此,《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 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风力发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的目标。
下调电价防止盲目投资
本次调价其实早有风声,而一个星期前媒体报道的最新版讨论稿,降价幅度仍小于此次实际公布的水平。即使如此,林伯强还是认为“非常温和”。
通常情况下,降低上网电价会打击新能源投资,然而此次发布的通知中特别提到,随着国家有关部门逐步改善当前“弃风”、“弃光”状况,调整后的标杆电价政策仍将对新能源产业保持较强的支持力度。
虽然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均弃风率15.2%,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创3年来同期新高,同期弃光率也超过了10%,但林伯强认为,此弃风弃光与彼弃风弃光不可同日而语。在过去,我国较高的弃风、弃光率主要是因为电力输送建设跟不上发电厂的速度,而这一问题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有所缓解。“现在的问题是整个电力行业供大于求,弃风、弃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了电没人买。”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整个电力行业同样遇冷,风电、光伏当然也难以独善其身。一个可以对比的数据是,今年上半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217小时。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仍然保持着极高的速度。2015年上半年中国共有270个风电场项目开工吊装,新增装机共5474台,装机容量为1010万千瓦,同比增长40.8%。
一位主管新能源的地方官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介绍,虽然投资者也清楚当前的弃风率,但仍然选择尽量扩大项目,以求圈占优质资源。
林伯强认为,电价的下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对规模的盲目追求,迫使投资者更为理性地作出决定。
不能影响节能减排目标
本次调降风电、光伏上网电价的基础还是电力成本的下降。
彭博新能源财经在今年10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陆上风电的平均度电成本从上半年的每兆瓦时85美元降至下半年的83美元;而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幅度更大,从129美元降到122美元。
与此同时,天然气、燃煤发电的成本却在悄然上升。报告显示,在中国,陆上风电成本介于燃气发电与燃煤发电之间,为每兆瓦时77美元,后两者分别为113美元和44美元,而太阳能发电则为109美元。
这种趋势已经延续了数年,也是支持降价的主要依据。林伯强认为,从长远来看,只有价格降下来,风电、光伏才有可能在能源结构中担当大任,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即便如此,调降价格的消息一出,仍有不少反对意见。交银国际证券发布的报告提醒,如果电价水平不能保证投资商合理利润,打击投资积极性,那么政府节能减排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这份报告认为,政府应设置合理的电价下降阶梯,并配以相关保护措施,保证领先厂商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又能阻止投机者的盲目进入,进而引导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风电煤电上网价差缩小
发改委通知中特别提到,调整后的标杆电价政策仍将对新能源产业保持较强的支持力度。此次调价后,一类资源区的陆上风电项目上网标杆电价将在2018年达到0.44元,而今年调整后的燃煤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也不过0.4元左右,两者差距进一步缩小。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