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碰撞“论剑”钛行业转型升级
2015年12月04日 9:43 373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钛资讯
钛行业的未来在何方?钛行业转型发展如何寻突破?2015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院士行暨钒钛(国际)论坛期间,来自中国工程院和国内外钒钛领域的院士、专家高度关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发展情况,纷纷对钛行业转型发展出谋献策。
科技引领,建立“互联网+钒钛产业”新模式
新常态下,钢铁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环保压力愈发沉重的挑战和压力,正处于适应新常态、加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认为,在此大背景下,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还有许多路要走,在向低成本钛及钛制品制备、钛材的大规模应用领域发展时,应注重向中高端产品为主的钒钛经济发展。
干勇指出,发展新型钒钛材料,应该做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顶层设计,集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抢夺中高端科研高地,通过成果转化,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同时,需要进一步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建立起“互联网+钒钛产业”的发展新模式,用科技引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向中高端技术发展。
上海昊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童晓宇认为,钒钛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会使现有产业链与市场需求直接对接,这样会屏蔽掉许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俗地讲,就是市场需要什么,原产地就供应什么,这让钒钛产业发展在市场供需方面更具针对性。“互联网+”让市场供需关系体现得更明确,市场信息反馈更加灵敏,这为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向,为产业链延伸配备有利条件赢得先机。
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非航空用钛材
钒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这是市场的需要,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钛材应用由航空用钛材向非航空用钛材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翁宇庆说:“近年来,中国海绵钛及钛材产能不断增加,产量在增长一段时期后进入到相对稳定的阶段。我国钛消费以非航空业为主,在化工、电力、冶金、烟草等领域使用。主要是耐氯碱、海水淡化、石化等耐腐蚀方面使用,军工(航空)、建筑、汽车需求持续增加,钛-钢复合板增长迅速,年产达5000吨以上。”
“供给端的资源要流动到最能发挥其优势的领域,钛材抗海水腐蚀性能优势明显,钛产业要大力开拓海洋市场。”干勇说。未来5到10年,舰船制造、海洋工程、海水淡化对钛合金的使用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大有机会。
钛在地壳中的储量丰富,但钛的生产工艺中真正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仍然只有Hunter法和Kroll法,由于现行Kroll法生产成本过高影响其应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校长助理朱鸿民表示,钛提取冶金工艺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这使得新型钛提取冶金工艺的研究将大有可为。根据钛耐腐蚀的优势,钢铁研究总院工程用钢研究所副所长苏航则建议,可以考虑加大钛合金产品在石油化工管线领域的运用。
降低成本,加快研发金属钛提取新流程
“国内钛材多年来实际产量始终徘徊在5万吨左右,为何量上不去?”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价格贵是最主要的原因。干勇表示,解决问题还得从供给端找答案:“降低钛材成本。”但钛材价格如何降却是一大难题。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校长助理朱鸿民提出,必须进行钛提取新流程的研究,降低钛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扩大钛的产量。如果钛产业的冶炼技术有突破性进步,那可能会带来国内外钛产量大幅度提升,届时盈利点不仅是钢铁,更多的是钛及钛合金领域。
在钛合金相对较高的成本当中,真空熔炼及加工占总成本的60%。同时钛加工材利用率低(棒材一般为5%,板材约50%)也是造成钛合金高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永庆认为,扩大钛合金应用领域,根本问题在于降低其生产成本,钛的提取冶炼工艺和生产加工工艺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目前,攀钢52%以上的钛都来自于钒钛磁铁矿中,而钛精矿得到最终利用的有22%,而52%的钛经过高炉转化后变成了高炉渣,高炉渣目前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攀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大德指出,任何一项工艺技术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它多么华丽、多么深奥,而在于这项技术是否能够实现低成本、规模化。通过高温碳化,使高炉渣变为碳化渣,再将碳化渣通过低温氯化变为TiCl4,这套工艺技术经过攀钢几年的实践顺利打通,并达到了“低成本、规模化”这一要求。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