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再现贸易战 中国光伏业遭欧盟反规避立案调查
2015年05月14日 9:4 249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光伏 作者: 周大伟 李峒峒
近日,欧洲光伏制造商协会(EU Pro Sun)指控中国竞争对手将产品通过第三国运往欧洲销售,企图规避进口关税,再次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诉。因此,欧盟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及关键零部件进行反规避立案调查。
据了解,欧盟与中国之间在光伏领域的“双反”纷争由来已久。2012年9月,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及关键零部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2012年11月,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及关键零部件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2013年12月,欧盟终裁结果出炉,接受121家中国企业作出的价格承诺,并向中国企业征收为期三年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其中反倾销税为27.3%~64.9%,反补贴税率为0~11.5%。按照约定,双方达成的限量限价解决方案将于2015年12月到期。而此次欧盟所进行的反规避调查是反倾销措施的延伸和扩展,是指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国家针对反倾销中的规避惩罚税率所采取的相应救济的法律行为。
中国三成光伏产品被指控逃税
据了解,此次中国光伏产品遭遇欧盟委员会反规避立案调查的起因是4月份荷兰税务检查员曾查出一名进口商将光伏板辗转通过马来西亚等第三国口岸销往欧洲,这一行为逃避关税金额达1200万欧元,占总关税的65%。对此,欧洲光伏制造商协会主席、德国太阳能世界公司副主席尼茨施克表示,近30%的中国光伏商品通过第三国运输的方式逃避欧盟关税。
针对这一事件,欧洲光伏制造商协会要求欧委会检讨对中国内地最低价格的下限措施。此外,提出申诉的欧洲协会还要求欧委会展开反规避调查并阻断第三国运送通道。
纵观近几年中国光伏产品的“出海”历程,着实不易。欧盟、美国、加拿大等相继一而再的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并征收高额关税。这对中国光伏行业影响很大,据机电商会的统计数据,在美国首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以后,2012年中国对美的出口额仅为14.02亿美元,下降了42.75%。二次“双反”初裁后,对美出口量下降了65.9%。经过欧盟和美国“双反”的冲击,国内一些出口单一、规模小、产能相对落后的光伏企业纷纷关门停业。
值得注意的是,欧委会与中国光伏制造商此前达成的解决方案将在今年12月到期,欧洲光伏制造商协会表示将在到期前寻求展延,该协会提出的“到期复审”要求可能在今年9月展开。
尽快消除中欧光伏贸易壁垒
针对此次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的反规避调查,欧洲光伏行业协会一改此前对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中立立场。“我们希望在2015年关税及相应价格承诺到期时,看到中欧在太阳能组件和电池领域的贸易关系尽快恢复正常及公平。”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总裁奥利弗·舍费尔(Oliver Schaefer)在第九届SNEC(上海)国际太阳能展会上表示,其将支持自由贸易及结束当前对中国太阳能组件的贸易壁垒。这是该产业协会首次改变以往对贸易争端保持中立的立场。
对此,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朱共山亦在该展会的致辞中给予回应:“在贸易壁垒蔓延、新兴市场崛起、全球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应加强光伏国际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光伏产业唯有创新,抢占前沿技术产品研发和标准制定的先机,才能提升光伏产业在全球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实现由‘新兴产业’向‘主导产业’的升级。”
奥利弗·舍费尔说,自2013年12月以来,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已在欧洲应用于原产于中国或委托中国加工的晶体硅组件和电池。由此带来的欧洲对中国太阳能产品施加的关税以及相关价格承诺,很可能是造成欧洲太阳能装机量年增长率减速的直接原因。因此,“欧洲光伏产业协会董事会认为,回归到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有助于欧洲的太阳能发电增长,并支持欧洲电力市场实现其具有挑战性的减排目标。消费者也将能用最好的价格买到大规模生产的高质量产品”。
他坦言,EPIA此前的立场一直是对贸易争端保持中立,这忽视了其作为该争端的一个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导致对中国组件实施最低进口价格(MIP)协议。
奥利弗·舍费尔代表该协会宣布:“我们支持有助于在欧洲沿太阳能价值链提高太阳能创造就业机会的所有行动,我们认为对贸易案采取这一立场,能更便于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先公司的更多有竞争力的高品质太阳能电池板,来支持实现这一目标。”“新能源产业和光伏事业,不仅要立足于国内,还要走向世界。智能光伏电站就是‘互联网+光伏’,是‘互联网+’战略在光伏电站的具体实践,且已取得突破性成果。”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看来,智能化的光伏电站作为新能源、互联网融合的新型能源解决方案,高度匹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对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贸易争端下 机遇挑战并存
针对此次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的反规避调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认为,此次欧盟发起的调查从侧面显示出中国的光伏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也为中国光伏企业提升自身实力、推进合作共同面对国际竞争提供了机遇。一位长期关注光伏产业发展的研究员也表示,目前中国光伏业在世界所占份额超过60%,整体实力不容小觑,本次调查未落实到具体企业,目前对中国光伏产业整体发展影响有限。
孟宪淦分析,此次“双反”只是之前欧美“双反”的延续。中国光伏业在世界所占份额达70%,市场竞争力一直在加强,而欧美企业市场占有力较弱。对中国固有的偏见及持续的冷战思维也导致了欧美对中国光伏业的不认可。欧盟再度掀起“双反”,一方面证明我国的光伏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实力较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欧洲光伏企业总体实力的衰退。
面对欧盟再次提出的“双反”申诉,英利绿色能源首席法务官樊振华表示,企业已经通过媒体获知相关消息,但目前的“双反”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光伏企业,从公共信息来看,中国企业的行为并不违法,欧洲协会的指控可能只是造势的措施之一。
孟宪淦称,本次“双反”对中国光伏业而言并非坏事。我国光伏业可以借此加强自律,提升国际竞争与合作战略,企业在联合协作的同时不但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够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此次“双反”对中国光伏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