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互联网+”来了

2015年04月30日 9:53 254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作者: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有人这样表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是在知识社会来临之际,无所不在的网络、数据、信息对各行各业的广泛影响,是以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和协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其中,能源领域也包含其中。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表示,能源“互联网+”是大势所趋,要用互联网思维认知能源互联网,用能源互联网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化发展。他认为,中国经济转型,从根本上说不仅要接受其作为工具,更要将互联网思想融入经济转型各个方面。中国能源互联网产业化的过程,就是用新的制造和信息技术,用新的企业和组织文化,改革旧的经济体系的过程。
  能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行业,能源“互联网+”的全面推进,带来的不仅是清洁能源高效利用,还将促使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对能源互联网进行顶层设计。国家能源局4月17日宣布,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将制定,力争3个月最迟年底前完成,同时还将成立中国能源“互联网+”联盟。
  2014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提出“构建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几个月后,他所写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面试。书中,刘振亚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仅仅依靠国家电网,中国能源互联网还不能完全覆盖,需要很多在国网体系以外的能源电力企业参与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书中预计,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目标。届时,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全球能源碳排放115亿吨,仅为2009年的50%左右,可以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同时,全球能源互联网累计投资将超过100万亿美元。
  日前,国家能源局正式下发《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2015年全国新增光伏电站规模设定为17.8吉瓦。此规模不仅高于2014年备案计划的14吉瓦和征求意见稿的15吉瓦,与2014年10.6吉瓦的实际新增光伏并网量相比,增幅也接近七成。如果换算成投资金额,总投资将超1400亿元。在此背景下,当前,“互联网+”这把火开始向各家光伏企业、新能源产业蔓延,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重新关注这个行业。“众多光伏公司正在不同程度上拥抱互联网。”光伏全产业链自上而下,从制造端、应用端,到融资租赁等环节均同步掀起了一场“互联网+”的热潮。
  4月1日,国内的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宣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全新发布的“智慧光伏云iSolarCloud”平台,共同推动新能源向“互联网+”的产业革新。此次阳光电源涉足互联网,将公司近20年逆变器生产、太阳能电站运维管理采集的大数据互联网化,被行业认为是光伏互联网合作迈出坚实的一步。“光伏发电将从单一的电站管理进入集团化电站管理阶段。”阳光电源副总裁赵为指出。
  实际上不仅仅是阳光电源,产业龙头和第三方企业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期望能够借助大数据让光伏电站产生最高的效益。公共媒体报道,光伏行业龙头协鑫集团目前已经建成和布局“六位一体”能源微网、清洁能源电商交易平台、能源智能建筑、区域能源互联中心、能源+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在从多晶硅到光伏电站全产业链生态圈的构建中,互联网将成为其整合金融、产业、市场及服务等各种资源的重要工具。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