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农渔结合让光伏业发展前景可期

2015年04月16日 9:15 251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作者:

  近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下达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提出,2015年全国光伏新增建设规模17.8吉瓦。单就17.8吉瓦的新增光伏电站建设规模而言,这一数据就比在2015年年前的时候,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新增光伏发电并网容量15吉瓦,上调了2.8吉瓦。与2014年10.6吉瓦的全国新增并网光伏发电容量相比,该装机目标更是大幅超越业界预期。
  对此,业内认为,《关于下达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除了显示出国家支持光伏发展的决心之外,更彰显了政府对我国光伏产业的信心。随着各项光伏政策的逐渐稳定落实,投资者信心增强,国内光伏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扩容:点燃光伏业发展热情
  在经历前几年的低迷行情之后,2014年,我国光伏制造业终于迎来峰回路转。截至2015年3月20日,已有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阿特斯、昱辉阳光、晶科能源等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4年度的年报。财报显示,5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在2014年均出现了强劲增长态势,收入明显增长,在完成扭亏的同时,利润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同时,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10.6吉瓦,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1/5,占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的1/3。对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从数据可以看出,过去一年光伏产业有显着增长,实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平均年增10吉瓦的目标。”。
  对于今年能否完成国家能源局既定的发展目标,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2015年将是光伏政策更加细化和完善落实的一年,国内光伏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有序的市场增长,我认为规划完成的概率比较大。”
  东北证券在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认为,在政策持续给力、融资困难不再、退出渠道畅通和社会资本涌入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2015年国内光伏电站的建设总规模有望达到18吉瓦,同比实现70%的高速增长。
  “今年17.8吉瓦的规划目标与2014年相比更趋理性,从各地的配额分配来看就比较合理,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并网条件的影响,而融资环境又有所改善。同时,随着商业银行、信托资金对光伏电站认识的加深,银行等金融资本对光伏电站支持力度正在增加,从而化解行业的资金瓶颈。”长江证券分析师张垚对光伏行业2015年规划目标的完成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从2014年光伏新增装机的情况看,地面电站建设速度明显快于分布式。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完成大型地面电站8.55吉瓦,完成分布式电站建设2.05吉瓦,分布式电站建设没有达到计划的8吉瓦,而地面电站则超出计划2.55吉瓦。
  “寄予厚望的分布式项目与预期反差较大。目前看来,市场对分布式光伏的认识与实际情况还存在一定差距。”梁志鹏表示,仅以建设手续而言,一座地面电站需要的程序甚至比建在屋顶上的分布式还要少,企业如何选择就不难理解。
  与往年规划不同的是,《关于下达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并没有对集中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分别设立具体的装机指标。国家能源局今年仅是设定了国内光伏电站建设的总量,并没有强制规定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各自的建设额度。同时,对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及全部自发自用的地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也没有限制建设规模,而是要求各地区能源主管部门随时受理项目备案,电网企业及时办理并网手续,项目建成后即纳入补贴范围。
  英利绿色能源公关部负责人王志新认为,国家将地面电站和分布式电站的建设比例由去年的6:8提高至征求意见稿的8:7,再到最终出台《通知》时取消比例限制,显示出国家放宽对地面电站建设规模的限制。
  取消指标限制在业内获得广泛好评。国君新能源研报分析认为,分布式推广不利是造成2014年装机低于预期的核心原因。此次国家能源局对分布式规模不做限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调配,解决了指标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地面电站的建设速度有望大幅提升。
  光伏研究机构NDPSolarbuzz高级分析师廉锐认为,国家取消最低规模限制,并不意味着国家支持屋顶分布式的政策基调发生改变。屋顶分布式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靠硬性规定并不能拉动其发展。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推动屋顶光伏的发展,预计今年屋顶光伏的装机会好于去年。近期,安徽、北京等省、市相继宣布将拨款给予分布式光伏建设补贴。基于国家政策的持续大力扶持,以及市场的逐渐认可和追捧,业内人士预计,我国2015年17.8吉瓦的光伏发电装机目标能够实现。
  “《关于下达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反映出国家能源局对发展分布式光伏的开放态度。”孟宪淦表示,这一举措将大大促进我国中东部地区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热情,将会加速屋顶分布式光伏产业进一步的成熟。
  分布式光伏:江苏模式可借鉴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大力发展,以光伏为主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并在国内展开分布式光伏的建设。目前,我国各省市积极引进新分布式光伏,加快新能源建设的进程,促进新能源结构的调整。
  而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具有小而利用率高的特点,在我国光伏产业建设中,光伏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分布式光伏的进程。合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在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在人口密集区展开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逐渐改变依赖传统能源的格局。
  据了解,《关于下达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鼓励结合生态治理、设施农业、渔业养殖、扶贫开发等区域或专案开发都纳入分布式光伏,发电范围不再限于用户所在地或附近,预期将解决分布式光伏难以取得屋顶资源的问题。此外,《通知》还要求,光伏增量应优先满足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等示范区域的建设规模指标需求。
  那么2014年以来,农渔光伏发展的怎么样呢?首先先看一组数据,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60万千瓦,其中江苏占到152万千瓦。而在江苏省152万千万的装机容量中,1/3是分布式光伏。据江苏省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光伏发电应用之初,江苏也主要以大型地面电站为主,单体规模大,建设起来相对便捷。但随着项目增多,土地约束越来越强,倒逼着寻找新的出路,逐渐探索出“上楼下塘”为主要特色的发展模式。“上楼”即屋顶电站,包括居民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物流仓储商业设施、设施农业等,发展建筑一体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下塘”即在不影响农林渔业基本生产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利用鱼塘、湖泊、滩涂等区域发展嵌入式光伏发电。
  在江苏省,分布式光伏与其他多个领域实现了“跨界融合”。徐州中能硅业在自家厂房屋顶建设了装机容量为2兆瓦的光伏发电站。“年发电量220万千瓦时左右,直接与办公和生活区域的配电网相连,即发即用。”中能硅业经营计划部业务经理刘文介绍,由于厂区用电量较大,不够的电量从国家电网补充。
  在江苏常熟沙家浜现代渔业产业园,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架设在鱼塘水面,被称为“渔光互补”的新模式让光伏发电在寸土寸金的苏南顺利落地。整座电站由4万多块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构成,装机容量9.8兆瓦,由常熟本土光伏企业中利腾晖投资1.2亿元建设。“先在鱼塘上建水泥支架,然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常熟供电公司沙家浜供电所所长张志军介绍,电站年均发电量1040万千瓦时,上网价格为1.25元/千瓦时,全年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电池组件的寿命一般在20年左右,该项目9~10年即可收回投资,还能享受10年左右的收益。
  光伏+屋顶、光伏+农业……原本是为了寻找建设载体,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融合效应。目前,江苏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给予每千瓦时0.42元的发电补贴,建设方自发自用后的余电上网,国家电网按照0.431元的上网电价予以收购,相当于这部分电可以享受0.851元的收益。“如果是工业企业自发自用就更划算。”江苏省电力公司营销部市场处副处长杨斌介绍,工业用电均价在每千瓦时0.8元左右,建在厂房屋顶的光伏电站全部自发自用,再加上发电补贴,相当于每千瓦时电节省1.22元。
  喜报频传时:标准待完善
  无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还是北京举办APEC期间的“APEC蓝”,这些有关环境的话题不断刷新人们对环护问题的认知,也催生了环保概念及清洁能源等多领域的投资。中国政府非常关注风能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民营资本也集中关注这一领域的投资机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一项关于可再生能源投资的研究发现,201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及燃料投资额高达2702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约17%;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能源发电占据全球电力供应结构比例的9.1%。
  随着光伏行业的越加成熟,除了国开行、工行、建行、招行等银行信贷松绑大力扶持外,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也促进多元化的民营资本密集追捧。
  同时,日前成立的中国光伏电力投融资联盟也将为投资机构与光伏业界的对话和投融资对接,引导光伏应用和开发的市场化和规范化,提升融资服务水平和对接效率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自2015年开年以来,光伏行业可谓是“喜报频传”,但是光伏行业从业者也应该看到在行业发展的征途中,光伏组件在质量、技术、寿命等方面的短板依然制约着光伏电站的发展。
  目前,国家能源局显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对此,国家能源局将建立监测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光伏制造规范条件,滚动地调整技术标准,同时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认证。另外,能源局还将实施“领跑者”计划,规范技术门槛,淘汰落后产品。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