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加工贸易何时休

2015年04月16日 9:13 24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作者: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2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7558吨,环比减少18.8%,进口数量明显减少。其中,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量为2811吨,环比下降20.35%,同比上涨104.7%。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4747吨,占当月总进口量的62.8%,较2014年全年加工贸易总占比减少7.7%。自德国的进口量为1920吨,环比下降15.02%,约581吨;自美国的进口量为1456吨,下降13.49%,约227吨;自韩国的进口量为3286吨,下降15.02%,约581吨;自日本的进口量环比上涨441%,其他地区进口量均环比下降。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2月份,我国进口的多晶硅总量虽有下降,但是韩国、德国及美国出口到我国的多晶硅仍占据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的绝大部分份额,累计高达88.1%。其中从韩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43.5%;从美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19.3%;从德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25.4%。
  由此可见,虽然2014年我国使出“双反杀手锏”,但实质效果却并不容乐观:多晶硅进口量回落还不到两个月,就又开始恢复增长,并至今始终保持量增价跌的态势。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国外企业规避了“双反”的影响。2014年,我国多晶硅进口量达到破纪录的10.2万吨,比2013年增长了27%。2015年1~2月,进口量又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29%。
  还有一组数据值得警惕:2014年11月底到2015年3月底的4个月内,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已从15.6万元/吨下滑至13.2万元/吨。尽管商务部和海关总署随之发58号文暂停了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的申请,但由于预留了缓冲期,在之后的两周内,各地出于种种考虑,突击审批的合同迅速突破了10万吨(2014年全年多晶硅总进口量仅为10.2万吨),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份的全国总进口量。美国REC公司在突击签订了巨量合同后,公然宣称“未受到中国‘双反’措施的任何影响”。这不仅造成58号文效力大减,甚至反向促使原本被执行相对较高税率的美国多晶硅企业钻了空子,基本全量落实了新一年的销售计划。
  众所周知,允许国外多晶硅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相当于为多晶硅出口国规避“双反”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严重影响了贸易救济措施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下游企业在短期内采购了如此大量的进口原料,意味着同期对国产多晶硅的需求大幅减少。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我国多晶硅一线供应商的产品品质已完全达到了国家对于半导体级硅料的标准与定义,而半导体级较太阳能级的纯度要求更高。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从美韩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达4.3万吨,相比之下,2014年我国多晶硅的实际净增产量达4.8万吨,即国内多晶硅的新增供应完全有能力弥补封堵加工贸易进口带来的美韩供应缺口。若再将2015年7.6万吨/年的新增产能考虑在内,则弥补全年大约7万吨的加工贸易进口缺口也不在话下。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占当月从美国进口总量的比例颇高外,韩国也已连续10个月高居进口量首位。
  “韩国对华出口多晶硅的异军突起,源于我国商务部裁定对韩国进口多晶硅的反倾销税率仅为2.4%至48.7%,特别是占到韩国向中国出口多晶硅总量90%的OCI(韩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仅被征收2.4%的反倾销税。”行业人士对公共媒体透露,“这使韩国向中国出口多晶硅无论按照一般贸易方式还是加工贸易方式都毫无顾忌;而在此基础上,由于被征收了相对更高的惩罚性关税,一些美国和德国多晶硅厂商在韩国建厂设立了多晶硅项目,这些产能也正逐渐释放;其次,OCI之外的一些韩国本土多晶硅企业,也因被征税率较低正逐渐恢复生产,释放产量。例如韩国硅业(Hankook Silicon)的税率仅为2.8%”。
  与此同时,今年2月份,我国自德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达1252吨,占当月自德国进口总量的65.2%。在业界看来,德国既享有相对美韩税率更为优惠的“价格承诺”,也采取了加工贸易方式对华出口以逃避关税,可谓一箭双雕。
  “据闻,中国与德国瓦克签订的‘价格承诺’只有价格限制,而且出口承诺价格与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均价十分接近,且由于汇率波动已经构不成限制,一年来‘价格承诺’对其出口没什么影响。但不公平的是,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光伏的价格承诺却是严苛的量价齐限,价格限制苛刻,造成价格承诺后中国光伏出口欧盟大幅下滑,即欧盟实际上从上下游全面压制着国内多晶硅、光伏产业的发展”。
  总之,加工贸易进口对国内产业的不利影响还会持续多久,取决于今后能否严格执行“58号文件”。根据目前政策,已审批的加工贸易合同最晚可执行至2015年8月31日,此后进口多晶硅将不能通过加工贸易进口方式规避反倾销税。只有继续严格执行这一政策,才能逐渐消除前述突击审批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