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上添花望来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期货证券研究室主任廖英敏谈中国期市(2003.12.19)

2003年12月19日 8:56 106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锦上添花望来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期货证券研究室主任廖英敏谈中国期市 截至12月12日,我国期货市场2003年的成交额突破了1995年的10.06万亿,创出历史新高,全年预计逼近11万亿大关。在持续低迷几年后,期货市场为何会出现如此好的发展形势?2004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会出现哪些变化?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期货证券研究室主任廖英敏。 2003:期货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2003年,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在国内外大环境趋好的背景下走出了多年未遇的一轮大牛市行情。大连、上海、郑州三大期货交易市场全面活跃,行情异常火爆,成交量更是创出历史新高。对此,廖英敏认为,几年来,经过较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和规范整顿,我国期货市场已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期货交易已经走出低谷。至于其中的原因,她认为,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化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期货市场赖以生存的现货市场不断规范、发展;二是企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增加,能力有所提高,社会投资者的实力增强、行为更加理智,期货市场投资者主体逐渐发育和成熟;三是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包括生产资料、农产品等一系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了生产、经营者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需求;四是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投资机会,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进入期市。 2004:期货市场发展环境继续向好 展望2004年的期货市场,廖英敏从以下三方面作了分析: 一、宏观经济持续增长推动期货市场继续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反映出了由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同时,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房产、汽车、机械、城建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增长行业已经开始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重化工业为主导的较快增长周期。展望明年,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经济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将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连接更加紧密,商品价格波动也会更加剧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规模和需求都不断增大,期货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逐渐增强。 二、经济实力增强将扩大期货市场的影响 我国在许多资源和商品上,都已经成为生产和消费大国,这使我国日益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入世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我国经济增长的增量成为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主要变数,这引起各国对我国需求变化的重视。在铜、铝、大豆等主要期货品种上,我国期货价格对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加大,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三、政策面向好支持期货市场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期货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更加明确,因而国家对期货市场的发展也更加重视。首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这为今后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在此精神指导下,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正在改进监管手段,循序渐进地推动品种、制度创新。同时正在准备适时推出玉米、棉花、豆油、白糖、燃料油等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商品期货品种,拓宽期货市场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这将推动期货市场持续发展。第三,各期货交易所正在研究、准备新的期货品种上市,不断完善期货交易规则和制度,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有效控制市场风险,保证市场安全运行和市场功能充分发挥。 通过以上分析,廖英敏认为,2004年将是中国期货市场稳步发展的一年,具体将表现为:一、新的期货品种有望推出。经过长期、认真的准备,各交易所已经完成了玉米、棉花、混麦、豆油、燃料油、食糖等期货品种上市的准备工作,其中有些品种已经上报。期货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新品种上市,预计将有所突破。二、进入市场的资金和投资者数量将进一步增长。2003年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居民储蓄余额为10.94万亿元,同比增长17.5%。1—10月份,工业生产增长17.2%,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647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充足的社会资金,旺盛的套保和投资需求,意味着进入市场的资金和投资者数量将有进一步突破。三、期货交易规模将平稳扩大,但与2003年相比,增速要有所趋缓(2003年基数已经很大)。 (东华期货期货:025-84208666-1823、1826)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