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荒曝产业链问题 价格上涨引发通胀危机

2009年11月27日 9:14 358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入冬后大面积的“气荒”让国内天然气产业链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浮出水面。继中石油、中石化被指责供气不利,燃气公司也被指因不建储气库就盲目扩张市场,导致需求增长过于迅速,出现供需矛盾。不过,燃气公司表示,它们日子也难过,冬天上游没有气,想买没有货;夏天市场需求不够,气多卖不出去。
  “我们已经从过去两年的暴利行业,变成现在有时要亏本的行业。”11月26日,一家燃气公司的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感叹不已。
  “气荒”暴露诸多问题
  专家指出,目前出现的“气荒”、“气紧”现象,不仅与气温骤降、居民供暖用气量上涨相关。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称,天然气供需紧张暴露出需求市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储备等多方面的问题。
  除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企业需开发或引进更多资源、储备更多产能外,中游应该进一步提高管输和大型管网之间气源调配能力及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下游燃气公司的市场开发工作也需要改进。
  刘小丽表示,一些地方市场开发比较盲目,为天然气供需矛盾埋下隐患,比如去年高油价时期,工业和化工用气项目大量上马;天然气价格偏低时CNG(压缩天然气)汽车快速发展等。
  对此,中石油方面表示,目前很多城市“油改气”私车的无序增长,是造成城市加气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说,如果当时及时用价格杠杆调整这些项目上马,就不至于出现被动局面。
  燃气公司有关人士称:“LNG(液化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是国家鼓励使用的,现在又说盲目开发,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天然气产业链需“调峰”
  刘小丽说:“供需紧张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储气和调峰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市场的发展速度。解决‘气荒’需要全产业链调峰。”
  据了解,中国调峰设施建设与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开发不匹配。目前我国只有5%的调峰能力,而国外多为20%,甚至40%,有些国家还有专门的天然气储备公司。
  刘小丽认为,储气调峰能力应当是上中下游产业链都具备的,不仅是天然气供应商,城市燃气公司也应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国外也是如此。
  由于储气库等调峰设施属于基础设施,日常状态作用不大。“国内燃气公司很少建储气库,把管道建粗一点,最多也只能储上十几万立方米的气,一旦上游断供解决不了问题。一个城市一天上百万立方米的用气量,需要建一个可支持2~3天的储气库。”燃气公司有关人士说。
  刘小丽认为,储气库投资规模和运营成本巨大,如何吸引多元化投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通过价格杠杆也可以调峰。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