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欲破煤电价格体制性困局

2009年11月16日 10:31 483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皖煤东运”变“皖电东送”
  2005年6月,由淮南矿业集团和浙江能源集团合资成立的淮浙煤电公司在淮南成立,双方投资股比均等。这是继“淮沪模式”之后,淮南矿业集团在“煤电一体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二步。
  2008年8月6日,淮浙煤电凤台电厂1号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为浙江省电网注入第一度电。2号机组也于8月底投产发电,标志着这一煤电一体化项目全面进入生产经营期。
  “和田集电厂一样,凤台电厂最突出特点在于体制上的创新。”王源说,“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坑口电厂,也不同于一般的煤电联营,而是两个不同行业的企业通过产业融合,产权链接,实施了煤电一体化,变输煤为输电,克服了铁路运力瓶颈制约,即减少了铁路运力等运输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通过淮浙煤电一体化项目,原来的“皖煤东运”变成“皖电东送”。据测算,到2010年,就地发电的原煤将达到2000万吨,按现行同比价格,较直接出售每年平均多产生100亿元的经济效益,其中绝大部分是节省下的中间环节的运输费用。淮南煤矿紧邻中国经济最发达也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与沪、浙、苏等地经济有着互补性,沪、浙、苏电力的市场需求量大。淮南矿业的电力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淮沪模式”为煤电一体化建立了标杆
  “淮南煤矿的‘煤电一体化’模式和经验,成为了中国煤炭和电力两大行业融合发展的方向。”淮南矿业宣传部副部长孙学海介绍说,2008年岁末,国家“两淮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竣工投产”仪式在淮南举行,这也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首个完成建设任务的基地。淮南矿业“煤电一体化”模式作为能源工业体制改革的方向被推向全国。
  2009年2月3日,在全国第一次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提出大力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的同时,对“煤电一体化”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张国宝明确表示,国家扶持大集团发展,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合作,鼓励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发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保障国家煤炭供应中的骨干作用。
  “煤电一体化”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全国煤电行业提供了一种模式,也为淮南矿业集团自身发展带来动力。在展望企业发展的未来时,王源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他说:“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淮南矿业不仅要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企业、安徽省最大的煤电企业,而且要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能源企业。”
  据王源透露,目前,淮南矿业亿吨煤炭基地的规模大局已定,1000万千瓦至1500万千瓦电力规模也成竹在胸。他表示,企业下一步将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朝着以煤电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业奋进。
  观点
  煤电一体化:能源体制“逼”出来的选择
  □李新民
  “煤电一体化”正在成为煤炭和电力两大行业企业的共同选择。特别是随着“煤电一体化”项目业绩的显现,“煤电一体化”不仅成为煤电双方追求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今年2月全国第一次能源工作会议上,张国宝对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一体化”发展之路的充分肯定,为正在实施的“煤电一体化”战略的能源企业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然而,细析其因,不难发现,“煤电一体化”其实是被“逼”出来的选择,是在当前“市场煤”和“计划电”的能源价格体制下,煤电双方突围求生的无奈之举。
  众多周知,现代工业文明的两大特色,一个专业化,一个标准化。可煤电两大行业企业为何纷纷突破各自“专业”,走上“一体化”经营道路?
  电力企业投资煤炭是不得不为。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说得明白:煤炭企业可以讲“限产保价”,而发电企业却不敢讲“限电保价”,双方的市场定位是不对等的。在煤价上涨而电价调整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电力企业“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得不进军煤炭。
  煤炭企业“触电”的理由也是如此。在近几年的电煤订货会上,发电企业“集体对抗”煤价上涨,拒签订货合同或只签订有量无价的“纸上合同”,面对来自市场的“重压”,煤炭企业纷纷进入电力市场,变“输煤”为“输电”的梦想伴随着一座座坑口电厂的投产成为现实。
  显然,“煤电一体化”其实是煤炭与电力两大产业抗拒市场风险,组织“生产自救”的无奈之举。可在当前“市场煤”和“计划电”体制困局难破、“煤电顶牛”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无奈之举”却成为行业发展标杆和方向。
  这也是一种发展的悖论。笔者以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最终还要从能源体制改革入手,特别是要从能源价格机制的改革入手。

 

[1] [2] [3][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