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欲破煤电价格体制性困局
2009年11月16日 10:31 4831次浏览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类: 相关新闻
用自己的煤发自己的电上市公司皆可扭亏为盈
在五大发电集团中,中电投的优势在水电与核电,火电资产质量相对较差。去年,集团公司旗下6家上市公司,除露天煤业[27.10 3.51%]以处,其余5家发电公司皆报亏损。但陆启洲表示,今年底所有上市公司皆可扭亏为盈。
分析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陆启洲认为,主要还是电价问题。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数下降。“煤炭价格虽然也下降了,但总体上还是在高位运行。”
他说,火电厂的盈亏平均点当初是按5000小时/年核定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大大降低,火电机组亏损加重。目前经济形势向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虽有提高,但受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等因素影响,电煤价格也出现上扬。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中电投上市公司扭亏依据何在?陆启洲的回答是:“发挥控股母公司的‘产业一体化’优势,用自己的煤发自己的电。”他举例说,对于吉电股份[5.22 1.56%],将调度蒙东的煤向它供应;同时,通过自己的铁路和港口,将煤炭资源南运,供应到东南沿海的电厂,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产业一体化联营”。据了解,目前中电投发电用煤的自给率已达40%左右。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期。看你是被迫调整还是主动调整,不管怎么样总要调整。”陆启洲说,“就发电企业而言,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需求下降的机会,定位市场,加大电源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投资的比重;同时,进一步加快‘产业一体化’进程,把企业做优、做强。”
“淮沪模式”让百年老矿“化蝶”
谈及安徽省最大的煤炭企业,很多人会想到淮南矿业;如果谈及安徽省最大的发电力企业,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淮南矿业。作为一家始建于1903年的百年老矿,淮南矿业集团沿着“煤电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从一个单纯的煤炭企业,变身为集煤电为一体的现代能源集团公司。
煤电“顶牛”变“携手”
煤电“顶牛”,由来已久。从“煤电价格联动”到“煤电企业联营”,业内人士想出种种办法,却始终难以破解“市场煤”与“计划电”的体制性困局。
“煤和电处于一条产业链上下游,原本唇齿相依,却在近几年的矛盾中争斗不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王源说“如何让煤电双方建立一种利益共享机制,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一种新的模式诞生了,这就是被业界称为‘淮沪模式’的煤电一体化之路。”
2005年1月,二者按照50%股权出资兴建的淮沪煤电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下辖一座4×600MW设计装机容量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的田集电厂和与电厂同期配套建设的设计年产600万吨煤炭的丁集煤矿,运作模式是以丁集煤矿开采的煤通过铁路专用线专供田集电厂发电,电厂所发电量通过华东电网全部送往上海。
2007年7月26日,国内第一个均股合资、煤电一体化的创新项目———田集电厂第一台60万千瓦机组正式移交生产投入商业运营;同年10月15日,第二台60万千瓦机组又顺利通过168小时试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田集电厂一期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煤电行业创建“煤电一体化”获得圆满成功。2008年12月24日,田集电厂二期扩建工程举行了打桩仪式,标志着淮南煤电化基地建设迈开了新步伐。
淮沪煤电公司下属丁集煤矿与田集电厂实现产能完全对接,即煤矿生产的煤全部供应电厂发电使用,电作为公司的产品直接并网入沪,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淮沪煤电公司依托淮南矿业集团在煤炭资源与煤炭经营方面的天然与技术优势,保证供应电厂所需原料,而上海电力公司作为中电投集团电力上市公司,拥有先进的发电技术与管理经验,配备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