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欲破煤电价格体制性困局

2009年11月16日 10:31 482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记者近日在分别走访了田集电厂的两大东家———中国电力[2.24 0.00%]投资集团公司和淮南矿业集团公司之后,找到这样一个答案:“煤电一体化”有望成为打破“市场煤”与“计划电”能源体制性困局的突破点。
  电为核心煤为基础 中电投求“优”求“强”
  在五大发电集团组建之初,就电力资产而言,中电投曾是名符其实的“小弟弟”,但近年来却成长为利润和效率的排头兵。去年,其利润总额位列五大发电集团第二位,今年预计也将取得较好的利润水平。
  “我们的经营方略是:电为核心,煤为基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电投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的方向则是:求结构更优,求企业更强。”
  加大煤炭投资比重增强抗风险能力
  “作为一家发电集团,按现代社会化分工的原则来讲,我们不应该加入煤炭行业。”陆启洲说“然而,面对‘市场煤’和‘计划电’的体制性困局,我们必须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加大对一次能源投资的比重,进入上游煤炭行业,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被业界视为“煤电一体化”发端之作的“淮沪模式”,就是由中电投上海电力[5.84 0.69%]公司和淮南矿业集团联手“打造”出来的。2005年1月,合作双方按照50%的股权出资成立了淮沪煤电有限公司,公司下辖田集电厂和丁集煤矿。后来,在煤炭价格不断大幅上涨,煤电之争日益激化的情况下,田集煤电联营项目却“风景这边独好”。
  “‘淮沪模式’只是中电投进入煤炭行业的一个案例。”陆启洲说,“其实,早在2004年,我们就在霍林河煤矿开始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通过资源整合和项目开发,建立蒙东大型煤电基地。近几年来,中电投在宁夏、新疆等地都在积极应用这种‘一体化’联营模式,并取得巨大成功。”
  据介绍,蒙东煤电是中电投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一体化”产业集群的最大亮点之一。2008年,在国内煤炭供应趋紧,电煤价格大幅上涨的形势下,蒙东的协同效应愈加明显。原煤产量突破3700万吨,电解铝达到45万吨,完成发电量291亿千瓦时。按照规划,到2015年,蒙东能源产业总规模将达到年产煤一亿吨,铝100万吨,电力装机1400万千瓦,铁路1000公里,港口吞吐量5000万吨。
  “在我国目前的能源价格体制下,如果发电企业不占有一定的煤炭资源,风险就太大。”陆启洲举例说,“去年为什么五大发电集团出现全面亏损?主要原因就是煤价涨得太狠。就中电投而言,因为煤价上涨这一项就增加亏损104亿元。”
  陆启洲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电煤价格高企的状况很难改变,甚至还有可能恶化。“因此,发电企业必须向上游煤炭资源领域延伸,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他说,“中电投将不在没有煤炭资源保障的地方再上火电厂。”
  以电为核心延长产业链
  “产业‘一体化’,不等于产业‘多元化’。”陆启洲强调说,“中电投进入煤炭行业,不是因为煤炭赚钱,而是因为在现今能源价格体系没理顺的情况下,要提高电力板块的竞争能力,不搞煤不行。中电投是发电集团公司,电是核心产业,其它都是围绕电做的。”
  据陆启洲介绍,近年来,中电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除进入“上游”煤炭行业以处,还进一步加大了对“中下游”市场的进军力度,比如加大铁路和港口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铝产业的投资力度。
  “首先,中电投挥资进军铁路、港口等交通运输领域,是为了实现大范围资源配置、跨区域的煤电联营,打通物流通道,最终提高电力核心竞争能力。”陆启洲说,“其次,中电投进入下游投资铝业,是要提高自己对电力下游市场的掌控力,最终是为了提高电力的竞争力,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煤电铝路港产业一体化’链条。”
  据了解,中电投的煤电铝联营主要集中在蒙东地区。该地区主产褐煤、低热值煤,市场半径相对较小,而且容易自燃。用这部分低热值的煤炭发电,搞铝业,通过打造和延伸“低热值煤-坑口电厂-电解铝”产业链,实现就地转化。一方面,发电成本下来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不浪费。另一方面,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也上去了。中电投搞电解铝基于“连锁生产”,最终提高了电煤核心产业的竞争能力。
  陆启洲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电为核心,煤为基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适度延伸了企业的产业链。不仅可有效防范、规避、化解单一产业结构在市场环境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而且是企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