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坚定走可持续发展
2009年11月05日 8:55 5070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分类: 相关新闻
4.稳步开发风力发电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正兴起风电建设热潮。江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合理开发风力发电,可以有效缓解全省水电丰枯矛盾,实现风电水电互补。而且风电是环保型能源,没有废气排放,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根据新能源发展规划方案,江西风能资源技术发电量可达230万千瓦,主要集中于环鄱阳湖区域,全省可规划建设15个风电场,装机总量达到96万千瓦。
振兴新能源也是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持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江西省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提升能源国际竞争力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008年,江西产业结构为 16.4:52.7:30.9,三次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2 1、 1.31、0.33吨标准煤/万元,可见,第三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较低,要实现节能降耗,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一、二、三类产业的格局,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而相对控制对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度需求。其次,要加快发展轻工业,严控高耗能行业,调整优化工业内部结构。一般说来,重工业能耗相对较高,轻工业低,加工程度越高,单位产值能耗越低。江西“轻轻重重”的工业结构使得规模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为此要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江西应抓住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正向中部内陆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逐步缩小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也要严防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借招商引资之机进入江西,使经济结构逐步向节能型结构发展。
(三)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加速低碳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服务外包产业在江西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过去三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今年年初,南昌市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预计在2012年实现行业销售收入400亿元。作为2 1世纪的明星产业,生物技术在江西有着较好发展基础。到2012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 1000亿元。
作为农业大省,江西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水果、茶叶、油茶、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10个主导产业。至2008年底,江西的农业龙头企业达40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208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绿色有机食品总数达1280个,其中绿色食品总数排全国前八,有机食品数量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蟹虾、鳗鱼等特种水产品创汇额,连续多年雄冠内陆省市。
四、对江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江西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应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求很高,为了统筹全省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制定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策略。
第二,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建议相关部门从税收、信贷、土地、产业等方面,指出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意见,特别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给予激励政策。
第三,着手建立低碳经济试点示范。低碳经济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技术推广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为了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建议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第四,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为使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低碳经济倡导的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替代能源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通过减少碳排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近年来,江西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积极推进“绿色江西、生态江西、富裕江西、和谐江西”目标建设,又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既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又有效地保护生态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对江西无论是近期还是长远的发展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