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煤矿“国进民退” 500亿浙资寻退出途径

2009年11月02日 9:32 381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政府:500亿浙资如何退出
  山西整顿小煤矿,浙企受伤,已不是第一次。
  2000年前后,温商携带巨资涌入山西,大举租赁承包及参股收购中小煤矿。这是浙商较大规模到省外投资矿业的第一波。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浙商拥有山西省中小煤矿采矿权中煤炭储量的65-75%。但2005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山西省取缔了关闭非法违法煤矿1304处,停产整顿了1510个矿井。
  今年初,《山西省煤炭产业调 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到2011年,山西全省煤炭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00座,到2015年减到800座,保留矿井要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煤矿职工要全部培训到位。
  这两次信号并没有引起浙商的足够重视。
  再来看最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的通知》,通知在表明整合矿产资源的态度之余,也写到,地方政府重视用经济手段推行整合工作,切实保护参与整合的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在符合整合主体标准的前提下,应优先从整合矿区内产生整合主体。
  “从通知中,似乎可以模糊看到对山西煤矿整合的一种纠偏。然而,这也给众多在矿产行业中掘金的浙商再一次提醒,必须重视‘政策风险、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浙商研究会秘书长徐王婴表示。
  浙商研究院院长吕福新则表示: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逆市场化对浙商造成了整体性危害。“一方面要寄希望于政府,一方面更要自己救自己,已经到了与政治精英、知识精英联合的时候了。”
  从深层次上说,浙商投资山西矿业是浙江省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如何帮助近500亿的民间资本顺利退出,也是浙江省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学者:市场经济与浙商同进退
  金融风暴发生后,“国进民退”成为抢眼的字眼。同时,也引来了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派以“中国成为拯救金融危机的火车头”为依据,认为国进民退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应高度肯定。另一派则认为这是一股逆流,是对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倒退,应尽快剎车。
  以煤矿为例,不妨来算一笔账,一座120万吨产能的煤矿需要投资20亿元,资金成为民营企业家很难继续在山西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国有企业也没有足够多的现金,主要靠国家信贷支持银行信贷的优势是民营企业无法比拟的。这些使煤炭行业的国进民退成为必然。
  浙商研究会会长胡祖光表示,中国煤炭行业的民营企业也是中国能源行业中最活跃的民营经济体,浙商更是引领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只有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才能进一步发展浙商,乃至中国民营经济,这是相互补充的命题。”
  “在未来30年里,中国民营经济要特立独行,潇洒倜傥地游走于国有资本与外资的夹缝中,其对企业内功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最后,浙商研究会秘书长徐王婴这样表达了对浙商的期待。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