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论衡:世界汽车变局下的中国机会

2009年10月28日 9:30 411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21世纪》:金融危机将会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徐和谊:我理解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是在全球汽车产业重心转移过程中,中国汽车在完善产业链,强化竞争力的同时,围绕着新技术、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所展开的一系列规划和举措。
  这个过程对于国内汽车可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巨大的市场潜力会吸引国际汽车巨头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参与,从而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
  《21世纪》:中国汽车企业如何利用这一机会发展壮大自己?
  徐和谊:把握汽车格局变化下的机会,中国的汽车行业一是要从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把我们欠缺的内容填平补齐;二是要从新技术、新产品的角度考虑,大力地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是我们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战略突破点;三是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考虑,从自主品牌建设和自主研发为龙头,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带动中国汽车产业全面发展。
  《21世纪》: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北汽最新的进展如何?
  徐和谊:这月底,北京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即将正式挂牌成立,以及围绕着新能源汽车公司作为出资人,成立了我们的电池公司、电机公司。在北汽集团三年规划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推进力度,争取在三年内,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产量来讲,我们计划达到3万-5万辆,销售收入争取占到集团整体销售收入的5%-10%。
  我想强调的是,在目前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汽车存在一哄而上、打乱仗、标准不高、炒概念、为了赢得一些政府的政策支持,推出一些质量比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太强的产品的现象。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避免我们再走弯路,避免重复投入。
  《21世纪》:中国汽车走出去有三种形式:单纯出口、国外建厂、并购海外资产,而汽车出口方面目前的形势比较严峻,如何看待汽车出口目前面临的问题?
  顾翔华: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对出口还是处在一种探索过程中。今年我们碰到了经济危机,出口是负增长,这其中固然有外部市场萎缩的原因,但我想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国汽车本身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的品牌还比较新,在国际上还没有站住;我们国际化经营的理念和经验不足。汽车业跨国公司往往首先了解市场,把定位、战略规划做好,再一步步深入。我们有的时候有点一哄而上的感觉,大家以为市场好了就应声而起,没有做深入的研究。这样可能会出现质量、服务、配件等问题,对其他国家政策的理解也存在误区。
  过去中国汽车几乎没有什么出口,2001年开始出口比较多,大概每年要翻一番左右。很多汽车企业对出口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年我们专门研究了俄罗斯市场,这几年它变成了增长最快的一个市场,却碰到了很多阻力。中国汽车最终是要往外走的,要走向世界的,因为我们要成为一个汽车强国,品牌一定要在世界上站得稳。
  樊纲:我个人认为出口前景还是比较好的,当然不是现在,因为危机还没有过去。但是,要想更多的出口首先不是世界市场好不好的问题,关键还是你自己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还是你的车是否比别人的性价比更高一些,售后服务能不能够跟上的问题。我们自己做好了市场就是敞开的。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市场上卖得比别人更好,潜在的含义就是我们能够在世界上卖得也比别人好,当然我们要扣除关税之类的因素,再加上运输成本的这些因素。
  《21世纪》:中国汽车企业汽车出口的战略应该有哪些调整?
  樊纲:未来出口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一个新问题,那就是低碳经济。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在考验你是否符合世界上新的规则。如果不去关注这些规律和新的规则,别人就会用新的规则来限制你,贸易保护将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变换各种方式.
  顾翔华:首先,我们要总结经验,前几年我们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品牌战略、售后服务、寻找的外国伙伴、对国外市场的研究等。然后回来再苦练内功。另外,现在有些企业也在改变经营方式,比如从过去赔钱的纯产品出口,转变为本地化生产。当然,纯产品出口最简单,但这不是一种长远的出口战略。跨国公司来中国都是在本地建厂生产,走本地策略。中国企业也要这样,单纯的产品出口是有问题的。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