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 但对经济不构成致命威胁

2009年10月27日 17:10 136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10月26日---2000年初,江西省欧坊村三户人家中大概只有一户种植柑橘树,他们一直过着不错的生活,直到五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扎堆种起了柑橘树.
  结果可想而知.其中一位种户彭晓民(音译)说,"这里柑橘太多了.没人要买,我们也卖不掉."这位27岁的小伙在一家卖水果的网站上张贴广告兜售他的橘子,他说村民们勉强度日,"他们种了太多的柑橘树,发展太快了."
  江西欧坊村是中国经济的缩影:许多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国有企业占主导的重工业尤为严重.
  医疗和教育亟需的资金被转移至其他行业,但投资效益低微又拖累了居民生活水准的改善.如果制造企业将过剩产品销往至海外,贸易摩擦就会加剧.
  但产能过剩的问题是否严重到足以让各级政府近来感到焦头烂额?
  亚洲开发银行驻华经济学家冯幽兰称,过剩的产能意味着中国存在机会成本,其本可以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比如投入到发展缓慢地服务业.
  "产能过剩提醒我们,目前经济已经成熟,应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渠道."她说,"但是当我想到经济面临的风险时,产能过剩还够不上威胁." 支出由于种种原因而受到遏制,因此剩馀储蓄就流向了享有廉价资本和生产补贴的国有企业.
  而民营企业掀起了淘金热,跟风投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自行车等当下热门的行业.他们通过恶性竞争而不是打造品牌来争夺市场份额,由此导致的结果通常就是产能过剩.
  美国银行美林经分析师鲁亭(音译)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称,"我们需知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伴随着短缺,而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受到产能过剩的干扰."
  一些分析师指出,从宏观层面看,获利能力、销售增速和投资回报并未揭示出过剩问题的严重性.
  鲁亭指出,政府最近将六种行业列入发展指导以遏制盲目扩张,它们分别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以及风电,这些行业仅占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
  唱衰者警告称,产能过剩将会导致企业破产及坏账飙升,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野村证券首席中国首席分析师孙明春持不一样的观点.政府4万亿刺激计划的项目以及私人资本支出的复苏,可能会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目前的33.4%,到明年上半年升至38%或更高水平.
  他说,"届时,对资本财、原材料和能源的投资需求可能很强劲,使得即便目前存在过剩产能的上游行业也将出现非常高的产能利用率,或甚至是短缺."
  防于未然
  乐观主义者亦援引财政刺激计划的组成作为证据,称中国政府最终将认真应对经济中的结构性缺陷,包括创造过多产能的潜在倾向.
  刺激计划的最大一部分已用于有需求的领域.据政府数据显示,中国前三季度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比增长52.6%;铁路投资增长87.5%;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增长72.9%.
  税收激励和优惠政策双管齐下的确已提振了汽车和家电销售,但分析师表示,刺激计划中的资金鲜少用于制造业.
  亚行经济学家冯幽兰表示,"财政刺激计划出台时,有人担忧大量资金将流向产能过剩领域,导致供应过剩及通缩.但这并没有发生."
  不过这并不表示理想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中国制造业急需的是整合,而非前三季度26.9%的产能增长.
  比如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相当于排名其後八个产国的总产量.扩张步伐如此悍然,泡沫破裂看似不可避免.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国际经验告诉我们,避免输出过剩产能以避免贸易摩擦非常重要,如钢铁、造船、化工等,否则将损及政治氛围并导致供应链中断."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地政府被迫吸引创税投资,即便在全国范围内已存在过剩产能,因为他们从其他渠道获得财税收入的空间有限.举个例子,中国与美国和多数欧洲国家不同,前者不徵收地方物业税.
  因此促使地方政府领导层遵循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是个难事,後者长期以来一直努力令偏远省份落实其政策.
  花旗集团驻北京分析师Ken Peng表示,"落实政策取决于当地政府,然这并非易事."(完)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