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成为发达国家垃圾场 揭秘“洋垃圾”走私产业链
2013年09月02日 9:32 4491次浏览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类: 相关新闻
作案手段隐蔽多样
海关缉私人员介绍,目前不法分子走私洋垃圾的手段越来越多,主要采取“蚂蚁搬家”式走私、通关走私、绕关走私等手法,采用伪报品名、伪装货物、伪造单证等手段蒙混过关,隐蔽性很强。
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边境便道和水路为掩护,进行“蚂蚁搬家”式走私。广西一边境打私部门工作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停泊在中越界河北仑河上的洋垃圾走私船只,只要发现执法人员稍一松懈,便会立刻靠岸装货。“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让执法人员陷入被动。”
在紧靠港澳的广东,一些走私分子利用往来港澳的小型船舶,多批次少量运输各种洋垃圾。
另外,也有走私分子瞒报进口品名,暗中通关走私。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有关负责人说,洋垃圾进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瞒报、夹藏等。走私分子常将禁止进口的洋垃圾,以限制进口的产品名目等进行申报,企图瞒天过海走私入境。今年2月,中山一家电子有限公司以一般贸易方式,向拱北海关申报进口6成新的旧红外线检测仪。但经海关查验,进口货物实为旧X射线检测仪,属于国家禁止进口的废旧机电产品。
目前,走私分子不惜绕道选择隐秘的场所进行转场,出现向外关区或本关区非设关码头绕关走私偷运的苗头。今年4月,广州海关查获涉嫌走私进口旧服装29.3吨。经查,这批旧服装从广西东兴运至南海大沥,拟接驳过车后运往广东陆丰。
由于国外城市垃圾从发达国家运至我国境内,需经过中国检验认证集团驻外机构、出口国海关、中国国检部门、中国海关等多部门查验,因此,走私分子内外勾结,对货物进行伪装、伪报。
海关缉私人员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境外发货人装货时在集装箱门口排放质量较好的废纸,里面堆放城市垃圾,中间商、境内收货人在申领《运往中国的废物原料装船前检验证书》、出口报关、海运提单、进口报检报关等各环节,均将城市垃圾按照集装箱门口排放废纸的品名进行伪报,犯罪手法相当专业。
打击走私遇多重难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大量洋垃圾走私入境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我国有成外国“垃圾场”的危险。目前,海关等部门打击洋垃圾走私仍面临查扣成本高、后续处理难等多重困境。
近年来,受经济发展、能源需求攀升以及国内相关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逐年增长。据统计,2010年,全国进口废纸、废塑料、废五金等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达4800多万吨,价值300多亿美元,2012年则达到约400亿美元。
南京海关副关长王杰说,进口固体废物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利用,但走私“洋垃圾”常常混有各种污染物质,对我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扰乱正常的贸易秩序,祸国殃民。
广西东兴市政法委书记罗湘洲说,处理“洋垃圾”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在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水源和土地,有的重金属污染多年难以消除。比如废旧布料边角料很难处理,选择填埋不易腐烂,且未经过消毒容易污染水源;选择焚烧则容易产生二噁英等有害气体。
南京海关日前查获一起洋垃圾走私案件,当海关缉私执法人员打开装有洋垃圾的集装箱进行查验时,发霉的废纸、碎玻璃、饮料瓶、抹布、纸尿裤、塑料袋、旧衣服甚至动物粪便等垃圾散落一地。第二天,现场参与查验、直接与这批货物“亲密接触”的海关关员和缉私警察陆续出现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表皮感染症状。
海关缉私人员介绍,分拣洋垃圾不仅对从业人员的身体会造成巨大损害,其分拣出的废塑料、废金属等制成下游产品进入市场后,还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如旧服装等洋垃圾沾满大量细菌,是结核杆菌、鼠疫、霍乱等各种疾病的重要传染源,它们经翻新后再次流入市场销售,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发达国家为避免环境污染和高昂的处理费用,将大量洋垃圾输送至我国,并在国内形成畸形的贩运和分拣链条,少数人员获得了暴利,却让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这种局面亟待扭转,须警惕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
基本执法部门反映,目前打击洋垃圾走私仍面临后续处理难、走私量刑认定、查扣成本高、执法面太广等诸多难题。
一是许多洋垃圾进入我国境内后,通过“废旧回收站”进行中转。罗湘洲说,一些垃圾回收加工站摊主不承认自己回收的是洋垃圾,工商、环保部门明知这些站点可能会成为洋垃圾的藏身处,但其出示的证件齐全、条件符合规定,有关部门对其无可奈何。当前对于可回收利用的洋垃圾,回收机构资质问题由谁来审批、谁来监管,各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