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前进的环保产业遭遇成长烦恼
2013年08月08日 9:53 4871次浏览 来源: 南方日报 分类: 相关新闻
“外脑”占据东莞环保市场
在东莞市环保公众网上公布的《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单位及从业人员信息采集公示表》中,在东莞具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22家企业,只有两家“莞产”。而东莞燃煤电厂的除硫脱尘、降氮脱硝、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装备等关键技术基本依赖引进。
在东莞市环保公众网上公布的《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单位及从业人员信息采集公示表》中,在东莞具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22家企业,只有东莞市华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红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两家“莞产”,其余20家来自广州、武汉、广西、江西、浙江全国各省市。
“目前,东莞燃煤电厂的脱硫除尘、降氮脱硝、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装备等关键技术基本依赖引进。”东莞环保产业对“外脑”的依赖程度,让东莞治污的资金流倾泻到更多拥有治污技术的地方,留在东莞的只有冰山一角。
以环保资质机构为例,到去年底,东莞共有26家企业取得了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仅东莞市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一家单位取得了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相对于庞大的项目需求,不少环评报告都由广州、深圳等地企业承担了。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本地多数的环保企业竞争也停留在低端,部分甚至不具备法定资质的企业进入市场,不正当竞争现象比较普遍。
政府在鼓励企业获取资质和建立平台。产业促进中心负责人说,在环保工程这一块,企业的所得一般占项目投入的3%—5%,在7月份,中心还下发了通知,鼓励有关企业积极申报资质。
“环保人才很缺。”为了引进环保专业人才,提高东莞环保企业的技术能力,何明说,东莞要逐步提高环保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以及其在领域从业人员的比例,尤其是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服务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形成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大约占公司年产值的15%。”华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鑫说,这一比例在业内算是比较高的,而研发人员的工资也比一般企业要高。在面对一些企业的低端“价格战”时,刘鑫也只能表示无奈。
尽管这样,从无到有研发新技术以及研发人才的引进依然让刘鑫头疼。为了让研发人员有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留住人才,他在去年将企业总部搬迁到松山湖,塘厦则成为了企业的生产基地。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