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监管风险成为国内买家海外收购的软肋
2009年10月14日 9:12 1353次浏览 来源: 路透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顾蔚
10月12日电---中国监管当局或认为,对海外收购立场强硬,可防止国内买家在竞购海外目标时掏冤枉钱.这种策略有助于预防不明智交易的发生,但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汽车[GM.UL]旗下悍马(Hummer)的交易中,中资竞购者或将被迫为中国监管风险支付更高价格.
资金雄厚的中资买家日渐成为海外资产的重要潜在购买者.但这些买家除了需要应对当地的贸易保护主义,亦需面临国内不可预知的监管决策.海外卖家往往要求中资竞购者为弥补这些风险,支付更高昂的收购价格.
过去数月中,有许多报导称,中国政府将不会批准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收购高油耗的悍马汽车,因担忧该交易将违背中国政府降低碳排放的目标,亦有人质疑腾中是否有能力管理一家国外的汽车品牌.
这样的争论并未扼杀腾中的竞购意向,但或将延长协商过程.一般兼并收购谈判3个月,腾中谈了一年.在这个特例中,通用几无其他选择,因尚未有其他竞购者出现.通常情况下,若卖方有几个选择,那麽他们不太可能等那麽长的时间.
此外,腾中有可能被迫支付更高价格,以弥补因为国内监管而做不成交易的风险.有报导称,收购悍马品牌的最终价格将为1.5亿美元,虽然相对动辄几十亿美元的中国海外收购金额不算太高,但中方也没有买到核心技术的拥有权.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政府曾数次行使其否决权.例如,国务院于2008年7月拒绝了中国开发银行增持英国巴克莱(BARC.L: 行情)股权的申请.这一决定显得很明智,因为半年後後巴克莱股价暴跌80%.然而,这亦加剧了海外企业担忧中国投资者是否可靠的紧张情绪.
尽管实施监管审核十分重要,但中国政府或能够通过更为专业化的做法来帮助本国企业.过去,中国决策过程对外面人来说是一团混沌,目前则正处于转变阶段.现在中国舆论环境百花齐放,许多并没有参与决策过程的人也不吝随口发表见解.
与此同时,海外媒体亦可更好地传递中国政府的讯息.他们需要了解监管层、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和官方媒体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所有相互矛盾的信息仅会导致西方卖家更为紧张.
当卖方能够选择买家时,中资企业则较其西方对手处于更为不利的位置.北京汽车差一点错失了竞购欧宝汽车的截至期限,这可能是由于其必须先与各方政府会谈,并就拟定竞标价格达成一致.
当然,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和监管障碍,也常常让中方对竞购发达国家的资产三思而後行.而中国自己因为要和监管者先做协调,导致反应不够灵敏,及缺乏弹性,则亦令中国企业更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竞标中获胜.
当然,适当监管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多数并购买方都一时冲动,给的价格太高,且竞购而来的收购案的成功率甚至更低.不过,中国政府鼓励中资企业进行更多的海外战略收购,可能他们没有想到,其严格监管恰恰损害了其希望保护的中资企业.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