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黄金熊市那些事

2013年04月17日 9:21 649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
  历史上第一次黄金危机
  1960年10月30日,市场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爆发了第一次黄金危机。美国为了阻止美元贬值,采取了一系列单方面行动。1963年7月,肯尼迪政府实施利息平衡税,对在美国资本市场筹资的外国借款人加征约1%的利息,并在1965年扩大到银行(行情 专区)贷款。这些措施暂时刺激了欧洲美元市场,但美国的国际收支账户,自1967年以来仍然在加速恶化。
  1964年,美国对外国官方债务超过黄金储备的价值。欧洲各国成为新的顺差国,开始对美国逆差表示不满。他们动用“黄金杠杆”,即用盈余的美元兑换美国的黄金,直击美国的致命弱点。法国首先发难,1965年1月4日宣布一个月内将3500万美元兑换成黄金,并准备把来自国际收支顺差的新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此举引发各国竞相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令市场金价暴涨,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美元信誉受到了极大冲击。
  当1968年再一次爆发国际黄金危机时,黄金抢购风潮愈演愈烈。当年3月,美国黄金总库停止向私人市场出售黄金。此时,官方清算仍采用1盎司黄金35美元的价格,但黄金的市场价格可以超出官定价格,故而形成了双重标准的黄金市场。
  因此,到了1971年8月15日,在美国政府无力实现美元按固定汇率兑换黄金的承诺后,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包括停止为外国央行兑换黄金,对进口暂时征收10%的附加税。
  这是美国在国际货币事务上,第一次采取极端的单边主义行动,违背了华盛顿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则,被喻为对盟友发动的一场经济战争。当时负责货币事务的美国副财长沃尔克曾感慨道:“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任何霸权国家都会变成残酷的暴君,或者脑满肠肥的寄生虫。”
  美国单方面改写了世界贸易规则之后,当时的美国财长约翰·康纳利向欧洲盟国施威:“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在1971年12月,G10国家签订“史密森协定”,决定美元对黄金贬值7.9%,从1盎司黄金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同时市场汇率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时值1973年3月,美元改为浮动汇率制,即美元与黄金的比价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时代终告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至此名存实亡。而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时,全世界的反美舆论欢欣鼓舞,以为谁都可以不买美国账了,但日后的发展并非如此。在“无体系的体系”中,没有任何国际条约规定任何货币的特殊地位,美国降为这个体系中凭实力竞争的“平等一员”。但美元仍然是维系全球的主导货币地位,是通行无阻的世界货币。
  究其根源,当然是美国值得信赖的实力,赋予了美元在世界货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强竞争力,使得世人不约而同地“爱”上了美元。尽管浮动汇率给各国更大的政策自主权,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选择盯住单一货币或货币篮子,很少任由汇率自由浮动,甚至一些国家彻底实行了“美元化”,以求稳定金融市场。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曾迅速贬值,为了重建世界对美元的信心,必须找到一种有效影响价格的实物来支撑美元。1973年年底,石油(行情 专区)危机爆发令油价飞涨,这给美国找到了替代黄金硬通货的机会。1975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主要内容是:这些国家在石油交易中必须用美元进行结算。如此一来,全世界的石油进口国就必须持有美元,而随着油价上涨,进口国还必须持有更多的美元。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又找到了替代黄金的新依托,那就是有“黑金”之称的石油。
  自此美元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石油交易的结算货币,顺理成章地继续充任全球储备货币。世界仍然处于美元霸权时代。美元决定世界经济、金融、货币的运行规则,美国凭借美元本位制来支配世界。美元霸权使美国成了“世界央行”,美国不受外汇储备短缺的制约,避免了巨额贸易逆差可能导致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却通过贸易逆差获得了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物资源和大量资金。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后,美元经历了一系列剧烈波动的惊涛骇浪,可见美国是如何殚精竭虑,力挽美元颓势来维持其世界货币之地位。这种努力不能说是白费,但只是治标过关而已。纵然一次次化险为夷,但美元汇率下跌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而且埋下了危机迭起的火种,最终将导向世界不堪承受的货币总危机。
  因为美国庞大的国际事务开支,特别是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反恐开支;减税压力、成倍增长的医疗保险(行情 专区)、社会福利、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以及习惯性过度消费等,加上周期性经济衰退的影响,常常使美国财政入不敷出,赤字居高不下。如果不能循正道开源节流,美国尽可借助举世独步的美元霸权,并享有两大方便的应对之道。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