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老板退出煤炭业 3千亿资金何去何从

2009年09月21日 8:48 314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150多亿元民资注入小额金融领域
  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转产的“煤老板”一般离不开自己熟悉的行业和地区。焦斌龙举例说,例如“煤老板”们在清徐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吕梁种植经济林、在孝义发展禽业、还有运城的饮料业、忻州的房地产业等。有的“煤老板”走出山西,到新疆、内蒙古、陕西等地,承包煤矿、油田、气田,重回自己熟悉又利润高的能源领域。
  但此轮转型,却有点“360行,行行出状元”的意味。从记者的掌握情况分析,有挺进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占领实体产业高端的;有投资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开发建设旅游景区,运作十分成功;有投资信息产业,最近有一家煤焦加工行业的老板转投高科技领域,将电子商务运用到能源领域,建立“中国煤炭信息网”;更有进军农村金融业,今年上半年,山西已经有数十家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成立,150多亿元民间资本注入了小额金融领域,而在这些排队进入资本市场的小额贷款公司中,由“煤老板”投入的资本占到多数。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一向被看作文化素质不高的“煤老板”大胆涉足高新技术产业。在吕梁市,车安奎出手1000万元购买专利,与中科院合作进行技术攻关,投资2亿多元建起了提取红枣精华素的新型红枣加工厂,利用高科技从红枣中提取环磷酸腺苷,临床用于治疗静脉阻塞及防癌。张锦忠拥有7项专利投资上千万元研发废旧轮胎无污染加工利用;田向东自主研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获得6项专利。
  山西省科技厅长廉毅敏介绍说,今年以来,不断有煤焦领域的民营企业家到厅里和科技协会咨询,寻找投资高新技术的项目。
  7月27日,海州露天矿最后一批工人走在下班的路上,随着海州露天矿最后残煤的运出,这些工人将和这个“大坑”告别。当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从而使这个当年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变身为工业遗产主题公园。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进入非煤产业有多难
  “煤老板”转型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记者调研发现,“煤老板”们进入非煤产业,也有不少现实的门槛和瓶颈。政府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给予引导和推动是必要的,但因为“煤老板”本身素质能力所限、产业转型所需市场环境不成熟等因素,专家提醒转型要循序渐进,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转型面临的壁垒和瓶颈很多
  据业内人士估计,山西各地“煤老板”手中大约有3000亿元的资金,而国内资本市场低迷、投资渠道狭窄,“煤老板”的巨额资金将投向何方亟须政策引导。煤老板转型路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曾被誉为孝义市煤焦行业转型的“明星企业”田源阳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的是一副破败景象。公司董事长郭连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煤老板,前几年进入高科技农业。“田源阳光”占地2000余亩,固定资产5800多万元。建成的项目包括5万只规模的“种鸡”场、500头规模的梅花鹿场、200亩工业葡萄园、800亩生态林、7000平方米的连栋智能温室等等。如今,“田源阳光”已经是一副废弃厂房的景象。除了农业加工,“田源阳光”在餐饮娱乐、旅游度假等多个领域的扩张遇到困难。
  “主要还是经营管理和老板素质的问题。”孝义市中小企业局一位负责人分析,“小煤矿利润大,但属于粗放式管理,技术含量也不高;但高科技农业和服务业,既要求精细管理,更有技术门槛;人才、管理技术跟不上显然具有很大经营风险。”
  山西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周明定说,民营企业投资受到的制约和瓶颈很多,土地、资金、人才、管理、技术、信息缺一不可,这些要素的取得,对于国有企业可能容易一些;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获取成本依然很高。
  山西慧仁核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锦伟说,通过与中科院的工程师签约、引进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但在融资上又遇卡。他手下几个小煤矿由于停产不能变现,又很难作为抵押物。“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贷款难,目前至少需要1亿元的贷款。二期工程上马后因资金紧缺一直没完成,新项目开发只能无限推后。”袁锦伟说,他已经跑了农行、建行、工行,放款都无望。
  今年以来,山西省政府多次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大中小三类民营企业的意见,民营企业转型的难点集中在土地供应、环境容量、融资支持、财政扶持、税费优惠、项目审批等几个关键环节。
  同时,“煤老板”所具备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经营素质,也是他们涉非煤行业的一道“玻璃门槛”。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山西省小型煤炭企业主大多数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相当多数的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这几年各地加大了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力度,也限于煤炭业的政策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但值得一提的是,“煤老板二代”目前已经成长起来,与父辈的学历及眼界不同,因为家境殷实,他们中的不少年轻人具有出国深造等经历,像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安泰集团总裁李猛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多种方式引导转型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山西省民营企业家应对危机的创业论坛上说,从中长期来看,政府要和企业一起努力,调整产业结构链,整合资源,分解企业风险,争取在这次市场洗牌中争得一席之地。
  在煤炭资源整合及企业转型过程中,民间资本退出以后往哪里去?山西省政府近期出台了产业促进政策,针对山西省民间资本投资遇到的准入障碍和土地、环评、资金、审批、信息等“瓶颈”对症下药:
  --通过转让特许经营权或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全面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对于重大转型、转产项目,区别情况采取保障用地、优先供地、划拨土地和集约用地等4种办法,解决用地难问题,对转型发展的民营企业,排污量可实现“减量自用”。
  --各级政府财政性建设资金一律向民间投资开放,政府投资采取贴息、参股、补助等多种形式对进入鼓励领域的民间投资予以支持,加大对煤焦资本转型项目及困难民营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并严格落实民间投资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组织;鼓励金融机构实行信贷方式创新,积极开展票据业务、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保全仓库业务、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保付代理业务等;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组建民间投资担保公司;帮助民营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积极发展股权交易市场,促进民营企业股权交易,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要充实和及时更新招商项目库,完善投资信息发布机制,简化审批程序,强化监督职能。山西省发改委将会同省经信委、省商务厅开设网上“民间投资平台”,定期召开投资项目推介洽谈会,引导和服务民间资本进入鼓励类投资领域。
  如果过急过快一些企业一转就死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考察了山西民营企业转型后认为,我们有些地方提出要加快企业的转移,中西部包括山西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企业的转移,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水到渠成的转移当然是好事情;如果过急、过快,一些企业一转就死。龙永图分析说,因为现在整个企业已与周边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它离开了那个生态环境、离开了那个产业链就无法生存。当我们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具备了适应企业发展的环境,转移才可以大规模地进行。所以我们提出要稳步进行,循序渐进,按市场经济办事。
  山西财经大学博导冯子标教授分析说,本轮转型比起上一次亚洲危机时,为什么民营煤炭资本选择面更宽了,投资渠道更畅通了?那就是中西部地区现在发展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的环境更加成熟了,相关市场发育更完善了,政府的产业政策更自觉更科学了,这是产业演进的规律。
  多名专家也认为,“煤老板”要进军高新产业,不是不可以,但要实行委托代理经营,由专业团队去打理更适宜。比如成立相关基金是一条可行的选择。山西省去年已经成立了科技创投引导基金,省政府和国家开发行各拿出4亿元资金。在基金下成立不同的子基金,就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加盟。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