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三招辨金条掺假
2012年11月02日 10:59 5904次浏览 来源: 新华网 分类: 贵金属
记者暗访发现金条掺假在技术上可行,黄金回购银行商场服务均有限。
国庆过后,网友爆料金条掺“铱”的事件至今没有定论,那么,从技术与市场规则来看:金条掺假是否真的可行?作为黄金产品的主要流通平台——商业银行,是否为黄金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日前,记者暗访了广东市场,发现银行的旧金回购业务存在一定检测方面的漏洞,技术造假金条确实存在可能性;广大投资者不得不提高警惕。
暗访:小金店表示可以加“银行标志”
金条掺假是否可行?记者暗访广州市场后发现:仅从技术面来看,完全是可行的;但单人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在荔湾区上下九步行街附近,散落着三十几家打金铺,接受“以旧打新”与黄金产品订制服务,掌握了全套的黄金制作工艺,——不用大型机械,不用工厂厂房,传统的冶炼、焊接工具,足可以制作简单的合金、黄金产品,金条当然是最简单的黄金产品。
在荔湾广场附近,记者以顾客的身份进店咨询,老板要求提供原材料与产品图形,对于黄金首饰没有什么限制:“做成什么式样,只要技术要求别太高,都可以满足,既可以加企业标志,也可以加企业名称”,“加银行的标志可以不?”“戒指?可以呀,你喜欢就可以。”
对于原材料,店主十分小心谨慎。顾客送来戒指、项链或金条,说好价格后,店主都会先量体积、称重量,再一点点剪开看内部,火烧灯照,仔细辨明成分后在预订单上说明白,防止被顾客欺骗。
记者连续询问四位老板:“我想提高金首饰的硬度,能否加点铜进去?”4位老板中,一位马上拒绝,三位态度暧昧:“那你为什么不去直接买K金?”
但当记者问:“我想做两块金银合金条,上边有花纹,金的成色占75%,可以吗?”四位老板立即拒绝。
造假金条成本高“回报”小
记者从广东省黄金协会、广东金银珠宝商会了解到,广东珠三角地区是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珠宝产业基地,广州的金银产品市场已发展得比较规范,即便是小型金店也十分关注信誉问题,不愿意与造假事件有染;改变金首饰成色可行,个人造假金条的空间却不大。
而且,对于个人来说,造假金条的成本较高、“回报”过小。比如一块100克的金条,目前真货的市价为36000元,成本很高,如果掺进去25%的白银或铜造假,可以得到7000~8000元的回报;如果掺得过多,不用检测,一目了然是假货。
银行:回购并无检测纯度
那么,以上“隐患”中的黄金产品是否如网上人士所言不知不觉中流入了市场?答案是肯定的。黄金业务属于近两年来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银行虽然是回收金条的重要平台,但还没有专业人员的配置,检测方面经验不足、设备不够,回购金条服务漏洞重重。
记者昨天走访了越秀区的数家大型银行,看到现场回购柜台工作人员对金条检验程序十分简单,只用“尺”、“称”等计量工具对客户的金条进行度量,而没有配备珠宝检测站的X光谱设备,金条甚至不用经过刀剪、火烧等检测程序。回购人员中,有的兼职储蓄业务,有的本是理财经理,没有一位是专职黄金业务的专业人士。
在此情况下,两类隐患一定存在:首先,银行柜台只能“粗检”金条成色,无法细查成色差异。九九金的黄金含量高达99.99%,但标准称量工具只能测到克重后一个小数点的位置,对于100克的金条来说,类似设备无法准确区别出三个九与四个九的金条。二是看不到黄金内部结构,如果有人刻意掺进比重、密度与黄金差不多的金属,比如说“铱”,又比如说是“钯”,银行根本无法发现,照收不误。
银行金条一旦被回收后不会做回炉处理,而是直接被转回市场交易,老百姓如果买到了掺假、不纯的金条,只能自认倒霉。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