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里的风暴:轮胎肉鸡对决中美贸易交锋
2009年09月15日 9:3 3712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宋菁 杨颢 丛刚 定军
陪角“汽车”
相对于“肉鸡”的理直气壮,汽车业似乎表现较为低调。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相关人士指出,这是显而易见的贸易战,针对美国对中国轮胎征收高额的关税,中方已经开始反击,但是没有公布调查产品的名称,表明中方对此事还留有余地,但是中国政府已经发出了强硬的声音,就是反对贸易保护。
从接近商务部的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国内方面还在进行相关的工作,针对汽车产品的发补贴或反倾销立案调查只是第一步,而接下来有何种从美国进口的汽车产品将要接受调查,目前尚不确定。
亚运村汽车市场原总经理、国内著名汽车营销专家苏晖认为,从2005年至今,进口汽车占国内销售比重只有5%,所以进口汽车对国内产业的损害并不多,此次贸易摩擦,更多的是与美国的心理战,也具有“杀一儆百”的效用。今年8月13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正式对我国对欧出口铝合金轮毂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不过,在中美贸易中相当敏感的大豆却并未成为中国政府回击轮胎特保案的最终武器。
上述接近商务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商务部的态度还是希望尽量保持均衡,将事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大豆太敏感,涉及金额也远远超过轮胎案,一动大豆,贸易争端肯定会进一步升级。”
根据海关的统计,200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1543万吨,价值大约90亿美金,约占中国大豆进口量值的四成左右。这90亿美元的进口额,远远高于中国2008年21.68亿美元的输美轮胎。
为什么是肉鸡?
实际上,肉鸡和汽车一直是中美贸易争执的热点之一,相关商会、协会的申述准备已经相当充分。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立案几乎不可避免,这两项商品被征收反倾销税及反补贴税的概率相当高,这也是商务部选择这两个行业作为回击的原因所在。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9月14日介绍,相关申述材料协会已经准备了接近半年,今年8月正式将申述材料提交到商务部。
“我们是在接到国内企业的反应,进行相关调查之后,向商务部提起这项申诉的。”马闯表示,在过去三年中,国内肉鸡生产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开工率不足,库存增多,效益下滑。协会对定点企业调查显示,“开工率不到80%,根本就是亏损!”
这样的情况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更加严重。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来自国外的肉鸡进口数量却在这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仅2008年一年,中国从全球进口了79万吨鸡肉及制品,其中从美国就进口了58万吨。
据介绍,此次反倾销的肉鸡产品主要为白羽肉鸡。根据行业内统计,目前国内白羽肉鸡的产量去年为590万吨。也就是说,来自美国的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10%左右。
更新的统计显示,今年前6个月中国89%的进口肉鸡来自美国,高过2008年同期的73%。“今年上半年从美国进口量应该已经达到了30多万吨。”
今年山东“两会”召开之际,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栾文通签发团体提案称,金融危机之后,大量国外低价鸡肉乘虚而入,令山东省肉鸡加工企业叫苦不迭。而山东正是我国主要的肉鸡生产基地。
上海汇易咨询有限公司当时的一篇研究报告也称,大部产区禽肉分割企业开工比例仅在五六成,禽肉库存积压约有60万—70万吨,积压严重。
北京华都肉鸡公司一人士9月14日告诉记者,市场上肉鸡供应太多已经严重影响了行业利润,3.6元-3.8元/只的毛鸡价格使得养殖户们已经无利可图。
该协会的会员企业中,受到美国进口肉鸡影响的超过20家,其中正大集团、北京华都、山东民和、台湾大成等企业受影响尤为明显。
进口数量的增加主要因为其价格的巨大吸引力。马闯表示,美国进口肉鸡每吨价格比国内便宜了300-500元。而上述山东方面的提案也曾提供了一组数据:国外进口冷鲜鸡腿肉到岸价格每吨5000元,市场价为每吨7000元。而国内加工企业平均成本价为每吨9000元。
如此低廉的价格,源于美国政府的补贴——这也是此次商务部调查的另一个问题。
在马闯看来,对于肉鸡产品的补贴主要为间接补贴。首先是对养殖饲料如大豆、玉米的 补贴:美国政府通过向大豆、玉米的种植者提供直接补贴以降低其生产价格。据悉,饲料成本占整个肉鸡生产成本的70%。
其次,美国对企业采取鼓励出口的方法,实行诸如出口增强计划、市场进入计划等;此外,美国政府还给予生产企业以出口等信贷支持。
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前五矿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周世俭9月14日说,选择肉鸡和相关汽车产品作为回击,显示了中国政府对此次贸易争端的处理还是颇为节制。
实际上,黑龙江大豆协会8月底曾经告诉本报记者,协会及当地加工企业曾经多次向商务部汇报,希望对进口大豆发起反倾销调查,限制进口大豆涌入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人近期亦曾赶赴大豆产地调研。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