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被重点推进
——行业专家解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上)
2012年07月13日 10:18 360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相关新闻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
用管理制度来保障节能汽车真正节能
在7月10日召开的《规划》宣贯大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发言强调,要做好节能汽车的管理制度建设,同时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
陈建国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非常重要,不是所有的电动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规划》中所指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低速电动汽车并不属于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则是综合工况燃油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
陈建国强调要慎用“节能汽车”这个词,“没有达到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就不能说是节能汽车。”陈建国表示,建立完善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不应止步于公告燃料消耗量的统计数值,而应结合后续的管理措施,真正建立管理制度,“如何对超标车进行管理,这才是最关键的”。
对于《规划》中确定的“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表述,陈建国强调,发展新能源车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陈家昌
车企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
7月10日的宣贯会上,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陈家昌从科研发展的角度,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做出建议。
陈家昌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科技部将对此进行长期的投入和支持,已经实施的《电动汽车“十二五”规划》,将会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部今年3月发布的《电动汽“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纯电驱动”的技术路线,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电动汽车整车关键技术和商业化瓶颈;同时组建“三纵三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坚持电动汽车技术平台一体化、坚持以城市公交和私人小型轿车为产业化突破口“两头挤”发展电动车;坚持“三步走”推动电动车产业化。
“除了在交通科技领域的支撑,我们还在能源的科技领域、国家智能电网等相关的方面,布置了一些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期研发工作;同时我们还在组织机制上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三纵三链”的联盟;我们还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中德合作、中美合作等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这些都为下一步贯彻国务院此次发布的《规划》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陈家昌表示。
最后,陈家昌强调指出企业在科研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呼吁企业在研发上投入更多。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处长向弟海
中央财政将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支持力度
“近期,中央财政将围绕《规划》,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处长向弟海在会上表示。
第一,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向弟海说:“中央财政今年已经安排一定的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具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量量产条件,并能够尽快实行批量生产的企业;同时,中央财政将重点围绕企业平均油耗和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型汽车的研发,及其产业链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
第二,继续扩大混合动力公交车的推广范围。据向弟海介绍,财政部打算从近期开始,将扩大混合动力公交车的推广范围,从目前的25个试点城市扩展到全国;而且还将引导和鼓励采购单位选择节能效果显著、可靠性稳定、成本合理的混合动力公交车产品。同时,财政部与相关部门,将研究完善混合动力公交车节油率检测和评价标准,为今后修理和完善混合动力公交车补贴办法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第三,进一步拓宽城市公关服务领域的节能汽车推广范围。向弟海透露,目前财政部正在研究适当扩大试点城市范围,“在城市物流、公务用车、汽车租赁等领域,车辆行驶里程比较短,但启停频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潜力很大。”
第四,加快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的建设。目前,财政部正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在6个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展开推广,尽快落实各种费用减免和购车优惠,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并取消针对外地牌照的各种限制措施。
来源:中国工业报
[1] [2]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