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产业发展须有战略意识
2012年05月30日 9:6 13329次浏览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分类: 稀土
目前,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没有清晰的战略意识,缺乏有针对性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多地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方法,是其问题屡治不愈的主要原因。
和谁对话?
苏文清,1962年生,陕西省府谷县人,中共党员,农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北京内蒙古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稀土学会第4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曾被内蒙古党委宣传部等5部门评为2003年度内蒙古十大杰出财经新人物。著有《中国稀土产业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等书。
为什么对话?
稀土是一种战略资源,但我国稀土行业长期存在资源过度开采、出口价格低廉、开采带来环境污染难以解决等问题。稀土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密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提高稀土价格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稀土污染、乱采滥伐等问题依然未能根治。现在的调控政策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稀土产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话人 苏文清 中国稀土学会第4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采访人 李莹
点击一
焦点关注 稀土滥采、盗采现象屡禁不绝的原因
关键思路 稀土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定位不清晰
记者:近年来,国家对稀土行业发展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稀土滥采、盗采现象依然没有杜绝,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稀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苏文清:事实上,国家对稀土的重视不是今年才开始,已经有过三四次对稀土密集出台措施的过程。稀土价格过低,国家采取措施,稀土价格回升,但是过不了多久,稀土的价格再次下跌,国家再次采取措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复过程?主要原因在于我们采取的措施不对路,没有把思想上的重视转化为有针对性、治本的综合政策措施。
要弄清稀土的问题,首先要看稀土产业的定位。稀土产业虽是小产业,但对其他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提升我国国力、军力至关重要。因此,我国应该将稀土视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稀土涉及的问题,需要站在国家层面思考。
我认为,目前,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没有清晰的战略意识,缺乏有针对性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多地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方法,是其问题屡治不愈的主要原因。
具体而言,稀土产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明。国土资源部管理稀土资源采矿权;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冶炼分离企业等下发指令性生产计划;稀土出口配额和出口关税等由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环境保护部决定稀土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多头分别管理最终导致政策、措施协调统一性差,多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交流沟通和理解上的差异使总揽全局的、高效的规章政策难以出台。目前,缺乏一个部门对稀土产业总负责、总牵头,制定长远、系统的管理措施。
其次,许多政策是针对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的。就事论事的多,缺乏长远统筹考虑。政策的连续性差,且违反政策的成本较低,以罚代管的现象普遍,缺乏区别于其他部门的管理条例。
第三,对稀土的勘查储备工作重视不够,尚未建立必要的储备制度。自1990年以来,国家对稀土的普查及勘探工作开展较少,致使稀土储量家底不清,对外公布的数据混乱,安排开采计划时心中无数。
第四,中央和地方角度不同,出发点和利益取向不同,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地方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格。多年来,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可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划定稀土矿产国家规划区等,旨在收回资源开采权和监管权,同时希望将开采、生产、销售、应用研发等产业流程转移到经济实力雄厚的央企经营。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没有达成利益共识,当前的措施与法规忽视了地方利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存在抵触情绪,监管并不积极。
第五,缺乏一整套促进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尤其缺乏对稀土下游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目前,稀土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增加了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下游应用企业造成极大伤害,中小企业纷纷停产或倒闭。而稀土的发展关键在于应用技术的进步,对稀土产业链下游的扶持至关重要。
第六,我国对稀土产业的调控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性约束政策,一些企业炒作有限的出口配额,非法配额转让现象严重。同时,行政分配出口配额增大了有关部门的权力,从而增加了权力寻租的风险。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