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进口办法将取消 或鼓励本地采购
2009年08月26日 8:43 2551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史宝华
新政等待方向
《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取消后,如何提高整车国产化率、遏制化整为零的组装方式,事实上仍然是中国相关部委的一项重要任务。
“严格来讲,不存在替代该《办法》的解决方案。《办法》已经被WTO裁决为违规,如果制定它的替代方案,意味着中国并没有执行WTO的裁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副秘书长向记者解释,中国是WTO中负责任的成熟的成员国,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中国政府计划出台新政策,那一定是与原《办法》没有任何关系的。
2008年7月WTO裁定败诉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2008年8月成立了“汽车行业国际贸易协调委员会”,下设“整车特征”工作组专门研究如何应对。但除了对整车和零部件实行差别关税税率以外,还没有找到更有效的促使合资公司提高国产化率的对策。
记者从一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机构在内,曾经考虑过一个方案——承诺扩大对其产品的政府采购作为鼓励,要求相关的合资企业提高国产化率。不过这一方案后来的评估分析结果是“效果不足以替代《办法》”。因为政府采购数量有限,不足以引起相关公司兴趣。
转守为攻?
外资零部件的进入无法遏制,因此更多业内人士提议,应该关注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发展。
“制定该《办法》时的一个出发点是,通过阻挡国外零部件的进口来促使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发展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刘畅个人认为,实际上这个《办法》根本不足以承担这项重任,因为堵住国外汽车零部件并不能自然而然的提高本土零部件水平。陈文凯也坚持,国产化和本土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必须加以区别。
中国汽车产业过去过于重视整车,而轻视零部件发展,对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保护不够,外国零部件厂商在中国建厂没有数量、股比的限制。因此即使合资企业提高了国产化率,它们采购的零部件很多都来自于国外零部件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独资或合资公司。而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新思路来重振中国本土零部件产业。
比起“堵”的办法,支持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更好的做法是,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汽车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从而带动本土零部件企业提高研发制造水平,并进入合资公司的采购体系。自主品牌的强大对合资品牌造成威胁,也促使其降低成本,扩大在中国的采购。
刘畅提出了一种分段式发展的思路:
对于10%的高端产品,应逐步放弃合资,将从合资企业抽出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实验室中,开始自主研发。90%的低端产品分档次来安排不同发展方向。
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始向中端产品进发,二流的零部件企业就还坚持做低端产品,但企业实力要逐步提升,然后转产中端产品,压缩低端产品的市场份额直至淘汰。最终高端产品成为主导,剩余的市场份额是中端产品,低端的产品则向其他不发达地区和国家转移。
根据盖世汽车网的调查,整车企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国产化运动,开始逐渐扩大对本土零部件厂商的采购,这对很多本土零部件厂商来说是一个机会。
福建戴姆勒公关部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福建戴姆勒仍然是以《管理办法》要求的40%的国产化率作为目标,尽管存在该办法取消后,将不再受40%国产化率约束的可能性,但是一切都以国家发改委和其他部门发布的正式文件为准。
盖世汽车网是专注研究国内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网站,该网总裁陈文凯说,对于一些小众车型,和一些刚刚国产的车型来说,在最初的1、2年时间内,可能会受益于该《办法》的取消,但从长期来看,提高国产化率仍然会是一个方向。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