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煤业停牌 信息指向212亿购澳矿

2009年08月12日 9:1 341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审核考验
  尽管与中铝195亿美元联姻力拓失败相比,兖州煤业并购Felix所涉金额仅约为其1/6,但如果交易成功,仍是中国迄今在澳大利亚做成的最大一笔交易。与中铝一样,兖州煤业同样面临着澳大利亚政府的审查考验。
  据澳国内相关规定,双方签订协议后,作为收购方的兖州煤业需要向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进行申报。而此交易发生在中铝并购力拓案被否以及力拓“间谍门”事件之后,也使得并购案能否被批准充满更多变数。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对于兖州煤业完全控制Felix也已经传出反对意见,特别是对于兖州煤业的国有背景。澳大利亚一位大宗原材料分析师Jonathan Barratt在报纸上发表意见,反对兖州煤业完全控制Felix。
  “我很高兴看到中国公司到澳大利亚投资。但是,一个国有公司来到澳大利亚公司控制资产,会产生定价权的问题,特别是大宗原材料的定价权。”
  分析人士表示,国有化背景一直是澳大利亚政府监管机构借以发挥的一个借口。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Jones Day)驻上海主营合伙人律师赵久苏对本报表示,“国有化的背景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避免,但是需要技巧。”
  赵久苏今年曾经负责一个国有资源类企业通过香港上市公司到西澳大利亚收购资源,对澳大利亚投资环境较为熟悉。
  他表示:“收购国外资源类企业,尤其是澳大利亚的矿产类企业,既要面对其独特的法律体制,又要把握好收购的战略时机。有时被投资国国内的政治气候,在特定时期可能并不利于被收购企业达到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的目的。因此,对此类收购一定要谨慎、小心,事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资源扩张
  实际上,并购Felix并非兖州煤业在澳大利亚并购第一单。早在2004年,兖煤就已小试牛刀,以3200万澳元(约合1.9亿元)收购了因失火而被关闭的澳洲澳思达煤矿(原名南田煤矿),并成立了兖煤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曾多次策划兖矿集团管理方案的国内煤炭行业资深专家黄腾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煤炭企业国外收购中,兖矿的案例印象最为深刻。”
  由于原澳思达煤矿使用的开采技术回采率不到30%,更不能有效解决井下防灭火,使这座煤矿50年来九易其主,最终停产。
  “谁也没扑灭这个火,最后兖矿集团把火灭了。”黄腾说,“灭火之后,澳方矿主四处寻找买家。由于曾经同兖矿集团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最后倾向于兖矿。”
  收购之后,兖煤投资了1亿澳元用于该煤矿的重建开发,并于2006年建成投产,形成年产焦煤200万吨的生产能力。该矿2008年的盈利已达到了1.1亿澳元。分析认为,该矿的成功运营也加大了兖煤海外资源扩张的决心和积累了经验。
  今年年初,兖煤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总经理来存良就对外表示,兖煤正在积极寻求海外资源,已调研了当地15个煤炭项目。
  而海外并购仅是兖州煤业扩张的一个方向,受制于省内后备资源不足状况,近年来兖州煤业一直在为后续资源东奔西走。目前,兖州煤业在贵州、陕西、山西、新疆都有投资。特别是在新疆,兖矿集团与新疆自治区政府签订了高达500亿元的投资框架协议,宣布将建设三个煤化工基地。协议显示:兖矿集团将在“十一五”期间投资50亿至70亿元,形成煤炭产能500万到1000万吨,并建设煤化工生产装置;“十二五”期间,投资350亿到500亿元,形成煤炭产能2000万吨以上、化肥产能80万吨、煤制油产能300万到500万吨。
  尽管兖煤良好的现金流和“零负债”为未来扩张提供资金保障,但兖煤国内扩张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于陕西榆林投资的煤矿及煤化工项目就因为多方利益纠纷导致投资6年,配套煤矿至今未能开工。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