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案之下:铁矿石谈判僵持,倒矿依旧

2009年07月27日 11:40 36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溯源:谈判开,倒卖始
  中国正式派出代表与三大矿山公司进行谈判是在2003年底,当年由于中国对铁矿石需求的急速增加,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那一年,宝钢开始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代表,坐到了三大矿山公司的对面。
  事实上,这并不是宝钢第一次参与铁矿石谈判。只不过,在之前的谈判体系中,宝钢的角色显得微不足道。当时,亚洲的谈判代表是日本的新日铁,宝钢只需要接受双方的最终定价就行了。
  中国钢铁行业第一次谈判的结果是,接受三大矿山公司18.6%的价格涨幅。
  第一次铁矿石谈判就给宝钢带来了不错的收益。一位老冶金部的官员回忆说,由于当时宝钢规模还不大,当年签订的长协合同自己并不能全部用完,剩下的一大部分全部用来以现货的价格卖给了国内其他钢铁企业,狠赚了一笔。
  紧接着的2004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08亿吨,同比增长40.5%,国内铁矿石平均单价同比上涨86%,远远超过了当年长协价格18.6%的涨幅。这帮助宝钢2004年实现净利润增长35%。当年,宝钢的主营业务收入也创纪录地达到了人民币586亿元。
  再看首钢,根据公开资料,2004年,首钢进口铁矿石1333.6万吨,其中自用只有981.58万吨,其他全部按照现货价格卖给其他企业,仅此便为首钢增收超过1.4亿元。
  中国冶金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凌说,实际上,在2003年之前,国内没有一家钢厂意识到铁矿石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上市,还会把矿山这块儿资产剥离掉。但是随着铁矿石业务对宝钢业绩的贡献,国内许多钢厂开始意识到签订铁矿石长协的好处,这不仅比国内现货便宜,而且还能通过倒卖赚一笔。
  于是,钢厂开始打起了铁矿石的主意。中国铁矿石谈判甫一开始,主要钢铁企业就已经自发地在国内市场定下了两种价格,倒买倒卖风潮就此而起。
  2004年至2008年是中国钢铁工业狂飙突进的岁月。这五年间,中国钢铁产能整整翻了一倍。2004年的中国钢铁产量为2.4亿吨,到了2008年,已经超过了5亿吨,其产能甚至达到6.6亿吨。
  随之,中国铁矿石进口也从2004年的2.08亿吨,增加到了2008年的4.4366亿吨,占全球海运铁矿石的比重一举超过了50%。铁矿石协议价格也开始一路飙涨,五年间上涨近4倍。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即便铁矿石价格上涨数倍,但中国主要钢铁企业依然在利润迅猛增长的快速路上急奔。就在经济危机爆发的2008年,中国主要的几家大型钢铁企业依然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而前不久公布的《财富》500强企业中,中国钢铁企业四家上榜,宝钢、中钢、沙钢和河北钢铁集团。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