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业之患 表面繁荣未来出口堪忧
2010年04月23日 8:52 1668次浏览 来源: 商务部网站 分类: 相关新闻
船舶制造是典型的长周期行业,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具有时滞性,“接单难”和“交船难”是中国船舶表面繁荣下的心腹之患。
有数据显示,未来1-2年国际航运市场仍将低迷,国外船东需求萎缩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完工量高于新接订单量,中国船厂即将面临“无米之炊”。截至2009年底中国手持订单18817万载重吨,较年初下降8%。且新接订单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2009年初以来,国内约有65%的船舶企业没有接到订单,尤其是部分新兴船厂, 2010年将陷入船台闲置、无船可造的窘境。
另一方面,航运市场低迷导致船东运力过剩、盈利水平下降,部分前期下单的船东不仅提出新船折让价格、提高制造标准或延期交付等要求,甚至选择撤销订单、弃船等向造船企业转嫁损失。2009年,全球原定下水的991艘新干散货船,其中多达470艘未按期交收货。据统计,2009年中国有30%左右的手持订单因被延期或被撤销而无法完成顺利交付。
由于中国造船业出口依存度较高,造船完工总量的7成以上均通过出口消化,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接单难”和“交单难”外患将进一步加剧中国造船业产能过剩。2009年7月工信部指出,中国船舶行业过剩产能已达1600万吨,约占总产能的1/4。 2009年,中国有船舶出口记录的企业数量又由上年的990家增加至1048家,船舶出口领域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可用来反映产业集中度的指数)仅217.2,直接显示出中国船舶出口企业的“白热化”竞争态势。同时,因恶性竞争,新船价格大幅下挫进一步挤压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
责任编辑:wure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