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现实离理想有多远 

2010年04月20日 10:20 146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国内有一种说法颇能忽悠人:传统内燃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到头了,我们不必再在这个领域跟在外国人身后追赶;我们应该直接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国外先进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殊不知,汽车产业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跳过传统动力的研发直接将新能源技术推向市场。
  不能否认,在世界汽车格局中,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传统技术上处于劣势,而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然而,这种优势仅仅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汽车技术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而言。正如2010年1月9日,工信部副部长苗圩所说,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就中国汽车企业热衷的电动汽车或混合电动汽车而言,首先,电池是其技术和成本上的最大瓶颈,现在还没有重大突破。用于制造电池的锂、镍等矿物资源非常稀缺。国内也还没有一条成熟的车用电池生产线。
  其次来看能源补充方式,汽油消耗完了要加油,电池能量消耗完了就要充电,这对两种汽车来说都是一样的。现在厂家拼命延长每次充电的续航里程,有的已经达到300公里,但是汽车加油不过几分钟时间,而电池充电要几个小时,这是电动汽车目前无法替代传统内燃机的致命弱点。再者,充电站的配套也很重要。全国目前有8万-10万座加油站,每个加油站每天可以给500-1000辆汽车加油。而电动汽车所需要的充电站目前还是稀罕物。也有人提出,不建充电站,只是建设换电池站。濒临缺电的电动汽车只需驶至换电池站,支付合理费用,在短短2分钟内即可换上充满电的电池。但这个方案显然不易推行,它要求电池组标准化。谁来制定标准?
  再次,现在国内上马电动汽车项目的企业很多,厂商鱼龙混杂,很少拥有核心技术。甚至都有“山寨版”电动汽车在网上销售,价格低至1800元至2000多元不等。电动自行车加两个轮子,加个顶蓬,就成了电动汽车,这有何难?
  对于当前的“新能源”热,政府其实也是相当谨慎的。在财政部、科技部出台的《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复杂,生产成本高,并且需要另行建设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配套设施,短期内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但是,为形成技术储备,打造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有必要进行小规模商业化示范推广。
  因此,电动、氢燃料等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前景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机不可失,时尚未到。


  电动汽车更不环保?
  人们决定重新掀起电动汽车的风潮,是扛着环保的大旗。然而,风尚未起,电动汽车却已被扣上了“更不环保”的帽子。因为,采用电网为电动车充电,只是汽车排放的转移,而不是汽车的零排放。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有时候甚至会超过汽油资源的获取。
  2009年7月,绿色和平组织发布了《中国发电集团气候影响排名》。报告估算,十大发电集团2008年的总耗煤量超过5.9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五分之一。耗煤导致的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造成环境损失高达870亿元人民币。
  联想到现在发电能力的脆弱,使用煤炭发电的环保代价如此高昂,如果我们再把电动汽车加上去,那会是什么情况?
  2007年,全国发电量32559亿千瓦时,如果全社会拥有1000万辆电动汽车,用电量大约是500亿千瓦时,如果达到5000万辆,就是2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全国发电量的7.6%。这个数据为电动汽车的将来抹上了一缕不乐观的颜色。
  因此,最理想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应该是:以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为电动汽车充电。鉴于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也存在许多实际困难,电动汽车甚至应该具备自身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能力,这样可以大大缓解电网供电压力。
  或者,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思路。近年来,国际汽车产业在加速研发新能源技术的同时,也在下大力气改进传统内燃机,比如大众等公司推出的TSI(增压直喷汽油机),取得了显著的节油和环保效果,奇瑞也推出类似的DGI(汽油缸内直喷)产品。国内自主汽车企业很多在生产VVT(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发动机,也有的开始发展全铝发动机。本田今年开发出VTEC(可变气门相位及升程控制系统)发动机,法国PSA集团展示过一款可变压缩比发动机。这说明在传统内燃机改进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在2009年上海车展高峰论坛上,博世集团董事长弗朗茨·菲润巴赫就曾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必须分阶段来看。从近期到2020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提高能效的最好途径就是改善燃烧系统,而其他技术目前并不成熟。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混合动力时代,而后进入电动汽车时代。”


  能源多元化的汽车之路
  国内投资者急迫地想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获得收益。中金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中前景最光明的长期投资主题。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站在一个发散型的起点,我们不知道走哪一条路才能掘得大金矿。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新能源路线是不一样的,而新能源技术选择的原则应从国情出发。
  美国是以生物乙醇汽车为核心,同时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美国的替代能源和节能政策目标,是在未来10年之内将汽油使用量降低20%,这样美国就能将从中东进口石油的量削减3/4。
  凭借欧洲汽车厂商在柴油发动机上强大的技术优势,欧洲在清洁柴油乘用车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目前,柴油车在乘用车总销量中的比重已超过50%。欧盟同时重视生物燃料的开发和应用,计划在2030年实现交通运输燃料的1/4来自生物燃料。
  日本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独树一帜,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
  巴西利用甘蔗来获取乙醇,发展乙醇动力汽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中国来说,情况或许更为复杂,因为中国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也可能发展出不同类型的能源结构。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