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求增长迅猛 全球能源业重心东移
2010年04月08日 10:57 4569次浏览 来源: 金融时报 分类: 相关新闻
尽管出现了上述种种新型关系,但石油本质上的可替代性,将限制这种经济东移转化为地缘政治转移的程度。
促成任何转变发生的因素之一,就是在中国与欧佩克之间,不存在惨痛的历史——特别是没有经历过1973年的石油禁运。那个时代,中国在石油消费上能够自给自足,它所感受到的欧佩克行动的影响,远没有美国的司机那么强烈。
尽管在30多年的时间里,欧佩克和沙特阿拉伯可靠地为美国(和全球)供应着石油,但昔日的担忧挥之不去,美国的政客们反复表达了要戒除对中东石油“成瘾”的雄心。
不过,在欧佩克的家门口,正发生着第二种转变。这种转变可能带来更为重大的政治影响。
作为欧佩克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伊拉克计划迅速提高石油产量,该国目前的产量约为每天240万桶。
去年,它与一些国际石油公司签下了若干大额交易,并说服它们接受最低的收费,以便修缮伊拉克的大型油田。
作为这些协议的缔造者,伊拉克石油部长沙赫雷斯塔尼(Hussain al-Shahristani)表示,他相信,到2015年以后,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可以达到1200万桶/天。
鉴于脆弱的安全局势,他的估算或许有些乐观,不过,其依据是那些石油公司合同中的承诺。
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沙基卜?哈利勒(Chakib Khelil)对伊拉克能否迅速提升产能表示怀疑。他表示:“在将产油量稳定在高位以前,伊拉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但是,即使伊拉克只实现了沙赫雷斯塔尼所展望的增量的一小部分,市场仍然会供应泛滥,除非需求出现强劲反弹——目前的需求增长率仅仅在朝着更为常见的2%逐渐恢复。
如今,市场已消化不了欧佩克的全部产能。为了支撑价格,各成员国在2008年12月承诺,每天减产420万桶,由此产生了6万桶/天的闲置产能。
本月,欧佩克重申了减产政策,并决定维持其产量上限不变。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