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华丽转身 从回收废金属到民营车企代表

2010年03月29日 9:51 370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2001年~2002年,在宁波北仑,通过收购日本人的破产钢结构企业,李书福拿到了不到1000亩的土地,这里后来诞生了吉利的第二款车型——美日。加上此前建立的临海基地,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此后,利用汽车项目在地方政府中的号召力,吉利先后在台州、济南、湘潭、成都、兰州等地开出了若干汽车产业基地。虽然吉利的产能2009年在全国整车企业中仅排在第十位,但从生产基地的数量来看,无疑将排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吉利自主技术的研发上,也不断成长。吉利快速地从创始时,无图纸、无模具、无标准的状态中,过渡到拥有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企业。
  发展上述技术的同时,吉利在2005年登陆港交所,吉利控股作为李书福的资本平台,成为吉利后来对外实施并购的主体,不管是收购英国锰铜、澳大利亚DSI,还是吸引诸如高盛这样的战略投资人,吉利控股都是资本运转的核心部件。
  事实上,李书福本人原先也是个资本玩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他刚刚离开电冰箱业时,参与了海南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后来,中国足球的火爆也吸引充满好奇心的浙江人参与其中,不过这些投资案例都失败了。
  资本运作实际不是这位浙江人所擅长的,他的财技更多的是其团队的财技;而吉利之所以能成功,和李书福作为实业家对于产业的敏锐嗅觉分不开。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汽车来自中国,没有天窗、地毯,也不豪华。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当吉利第一次参加底特律车展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主持人在吉利展台上如是说。
  如今吉利收下沃尔沃,未来的大幕缓缓开启。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