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主导资源配置 煤炭贸易环境支持净进口

2010年03月16日 8:40 321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国煤炭进口较上年同期增长437.5%,达到1610万吨,接近历史高点。据分析,2009年煤炭进口的高位态势仍将延续。
  2009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多达1.25亿吨,比2008年增长211.9%,出口2240万吨,同比下降50.7%,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作为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煤种最全的国家之一,我国正从煤炭出口国向煤炭进口国快速转变。
  这种局面缘何出现?将对我国能源结构产生何种影响?
  价格主导资源配置
  数据显示,进口煤炭数量最多的是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煤炭需求逐年增加。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带动、冬季雨雪冰冻天气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国内煤炭供需出现局部失衡,沿海地区的煤炭需求更上一层楼。
  从国际煤炭市场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低迷,能源需求锐减。而中国经济率先回升,且煤炭需求不断增强,国际煤炭企业纷纷将目光锁定中国市场,努力“促销”。
  从进口品种看,发电所需的动力煤是我国最紧缺的煤炭品种,也是我国进口的主要煤种。
  供需决定价格,去年国际市场煤价低迷,加上运费、关税和增值税,大多时候进口煤到岸价仍低于国内煤炭价格。
  价格主导了煤炭资源配置。2009年澳大利亚向我国出口煤炭156.77万吨,而上年仅为12.4万吨;越南向我国出口煤炭114.3万吨,比上年增长215倍。南非、俄罗斯从前在我国煤炭市场份额为零,去年也分得一杯羹,分别出口煤炭40.7万吨和9.9万吨。
  对煤价的上涨预期,也增加了煤炭进口。据了解,我国煤炭进口往往采取长协形式,即使下半年国际煤炭到岸价格略有上涨,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回升,煤价将不断上涨,不少沿海用煤企业仍与国际煤企签订购煤大单,锁定当前价格。
  贸易环境支持“净进口”
  据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勇介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产煤国越南、印尼等纷纷出台鼓励煤炭出口政策,世界著名产煤国澳大利亚扩大了港口的建设。而我国坚持近年来的资源型产品限制政策,其中煤炭进口关税下调至零,煤炭出口不仅实行配额限制,且不断加征关税。
  “国际煤企的合同兑现率较高,也是吸引国内用煤企业的一大原因。”张勇说,国际煤炭企业诚信度很高,即便最终无法履行合同,也有严格的毁约赔偿机制;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尚未健全。
  “煤炭净进口局面,是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体现,正是市场的无形之'手’打造了煤炭净进口。”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智敏分析。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去年国家发改委更是取消了一年一度的煤炭订货会,再次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煤炭净进口局面将持续多久?姜智敏表示,这由市场说了算。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煤炭需求上升,国际煤价走高,势必抑制国内进口需求;但国内进口越多,海运费走高,也会拉高进口成本,抑制进口需求。“在煤炭价格全球化背景下,进出口的选择取决于成本,只要合算,企业就会选择进口。”姜智敏说。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