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忙海外并购 跨国婚姻喜忧参半
2010年03月15日 16:57 3225次浏览 来源: 综合媒体 分类: 相关新闻
吉利:东边日出西边雨
从国内收购看,吉利汽车是赚了,自2008年7月1日,吉利汽车将5家附属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陆虎汽车有限公司、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股权从46.81%增持至91%。2008年,这些公司的汽车销售收入和利润创下历史新高,总利润为10.63亿元,同比增长47%;汽车销售收入为81.57亿元,同比增长16%。
如果没有这5家附属公司大赚,吉利汽车的财报也不至于如此好看。从这一点看,李书福的财技了得。但是,如果看看海外收购的成绩,估计大家只有摇头的份了。
吉利汽车收购了英国锰铜22.69%的股权,本来准备以英国为据点进行专用汽车及出租车的生产和销售,但这家公司令吉利汽车“瘦”了不少。吉利汽车称,考虑到英国锰铜股票市大跌及预测未来盈利能力、现金流,因此吉利汽车相应进行了1亿元的减值亏损。
按照吉利汽车的公告,海外投资联营公司(应该只有锰铜控股吧)的成本是1.897亿元,应占收购后亏损为4746.9万元,目前这笔海外投资的公允价值只剩下4224.1万元。相当于投资亏损了78%。幸亏投资的本小,而且吉利也没出什么钱。不然,吉利汽车这次可是引火烧身。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的汽车企业们,进行海外收购时切切要慎重!不然,不是抄到了底,而是找到一个会漏钱的主,而且漏的是英镑!
综上所述,企业应该自主做出商业决定,腾中重工的收购即使证明是亏了,付出学费,也值得鼓励去大胆实践。虽然中国公司手中“不差钱”,但“走出去”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其实,最近几年,这类海外并购活动大幅增加,但不太成功的案例却屡见不鲜: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失败,收购了IBM电脑业务的联想的亏损也远远超出预期……而“冷战”思维政治因素作祟,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在中铝之前中“暗箭”倒下的,还有收购美国尤尼科未果的中海油,中国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的方案也备受阻挠……
当然,投资海外,中国企业还处在学习阶段。积累经验是必须的,而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的经济行为必将越来越具全球视角,中国企业本着平等、互利、友好、诚信原则对外开展经贸投资合作的努力,也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止步。每个品牌“出嫁”的动机不同,品牌的“家长”——政府和跨国集团们的态度不同,当地媒体的舆论环境不同,求婚的方式方法自然不能一概而论,“资金+市场”换“技术+管理”,这样的如意算盘只能是一厢情愿。除了诚意和金钱之外,中国车企们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不过,并购热当前,恐怕还得有点冷思索。一是自制力,即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日本的失败教训就是前车之鉴。上世纪80年代,财富膨胀的日本人头脑发热,大肆购买美国资产,最终却“体力不支”拱手相还。二是判断力。一般而言,那些能支撑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的资产才是值得下注的好东西。此外,行动力也不可缺。
收购海外品牌日前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制造商谋求其国际发展的一个选择,毋庸置疑,这是获得成熟技术和打开国际市场的一个捷径,然而除了资本问题,这其中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专业和技术融入自己的公司发展,以保证业务和品牌的可持续增长,并将新品牌的市场营销计划有效融入整个公司的未来战略。另一方面,收购前企业一定要在各种准备和申请材料中仔细阐述这些相关的能力,说到底,一个完整的包括财务、行销和战略规划在内的申请才能提高从监管部门获得通行证的可能性。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