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3月5日国内汽车行业一周要闻回顾
2010年03月08日 9:11 5316次浏览 来源: 综合媒体 分类: 相关新闻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与戴姆勒合作将实现优势互补,将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初期以国内市场为主,不排除将来出口海外;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2日表示,由于09年国内汽车销量的井喷,当前A股市场对于汽车企业的上市融资变得相对乐观,因此长城汽车随时准备回归A股。
广汽本田累计生产的第200万辆轿车顺利下线,成为中国第四家累计生产突破200万辆的轿车企业;奇瑞汽车研发中心新基地2月26日正式开工,新基地将开展汽车整车、发动机、变速箱及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的原创性研究研发。
国内汽车行业一周要闻回顾:
1. 丰田章男就召回事件向中国消费者道歉
综合媒体3月1日报道,3月1日,丰田汽车公司社长丰田章男就全球召回事件在中国举行媒体说明会。丰田章男首先就丰田汽车在全球范围实施了大规模的召回,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影响和担心,表示真诚道歉。
丰田章男表示,丰田汽车认为发生了问题重要的是不隐瞒,一定要把顾客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且根据当地的法律采取适当的市场对策,并且问题发生的原因一定要深挖,防止再次发生,这是更重要的问题。
丰田章男强调,对于丰田来说顾客是至上的,顾客第一。对于顾客来说买了自己喜爱的汽车,安全性能和质量是最重要的。丰田汽车今后要进行的改善措施是加强质量管理,我特别认为应该回归到顾客第一,从顾客角度来看待情况进行改善。
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承认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过快,已超过了人才培养、人才成长的速度,导致了此次大规模的质量问题。并表示,2010年中国市场80万辆销售目标不变。
2. 李书福:吉利收购沃尔沃非"一时兴起"
据中新社3月4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3日表示,吉利近10年来一直在研究收购外国汽车企业的事情,收购沃尔沃是长期研究的结果,而非一时兴起。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李书福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的机会与挑战并存,要在挑战过程中发现机会。吉利在做的,“就是我们认为有机会的事情”。
他说,吉利走这一步,是不断努力的结果。这涉及到各方利益平衡、各方关系处理。要实现多赢、双赢,必须对整个行业、对相关利益方、对用户和市场都有好处才能做成,与哪一方的利益有冲突都不会成功。
李书福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前太重视“引进来”,不重视“走出去”,导致的结果是贸易的不平衡,过多的顺差体现在中国,产生了很多贸易摩擦,所以必须考虑“走出去”。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目前才刚刚起步,还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相信通过努力将来会出现好的势头。他同时表示,民营企业“走出去”要审时度势、认真研究,注意防范风险。
李书福2月底曾撰文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创造一次全球产业重组的商机,中国汽车业正面临一个空前的利好。
中国汽车业如何随局而动,如何抓住百年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全球汽车业格局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是必须以最快速度研究透的问题。
3.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与戴姆勒合作将实现优势互补
中新社援引经济观察网3月3日消息称,3月1日,第80届日内瓦车展开幕当日,比亚迪与戴姆勒汽车集团达成意向,双方将合作成立一家研发公司,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其中比亚迪将负责电池和驱动技术,而奔驰承担整车开发。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介绍说,双方还将创立一个全新的品牌,介于比亚迪和奔驰品牌之间。
戴姆勒集团董事长蔡澈也高调评价了此次合作。在日内瓦车展的奔驰发布会上,蔡澈宣布了此项合作,并认为双方都将会从电动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在增长中获益。对于这项合作,王传福表示,双方各有优势,且有很强的互补性。比亚迪提供电池和驱动技术,奔驰有整车技术。比亚迪可以学到戴姆勒的经验、造车的理念。而戴姆勒也可以从我们这里获到活力。这是世界上最老的汽车公司与最年轻的汽车公司之间的合作。将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初期以国内市场为主,不排除将来出口海外。
王传福强调,中国政府一直鼓励新能源,此项目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利益。新能源是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国石油问题很严重。中国有4亿家庭,若将来达到一家一辆车,就是4亿辆车。每辆车一年耗油2吨,一年就是8亿吨油。这些油从哪里来?因此,国家和汽车企业都有责任调整消费结构,不要对石油过于依赖,这应该上升为国策。对于企业家,也应该有义务推行新能源。
他介绍说,比亚迪与大众合作的项目与这个项目不同,我们只是给大众提供电池。关于比亚迪回归A股问题,王传福表示,已经提交了方案,希望能够尽快回归。但目前,我不能透露准确的时间表。
责任编辑:wure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