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整合缺失 欧洲零部件等待中国目光

2010年02月24日 9:4 514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不可思议的平静
  《21世纪》:中国企业并购欧洲零部件企业面临种种困难,那么中国汽车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马库斯·霍夫曼:首先是技术机会。虽然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了很多合资工厂,但是中国零部件企业仍然存在许多技术壁垒、短板;第二,客户机会。虽然中国有比较低的制造成本,但加上高昂的运输成本、不稳定的运输质量,从中国采购,对于欧洲的企业来说并太可行。
  现在的趋势是,很多欧洲的企业不再选择在中国进行零部件采购,而是在东欧建立零部件工厂,同样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样造成中国零部件企业通过全球采购进行全球化越来越难,而中国收购国外的零部件企业可以给国外整车企业、上游零部件企业以信心,因为国外品牌有现有的客户渠道关系存在,所以可以提高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可信度和国外客户的接受度,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实现全球化。不管欧洲整车市场再怎么下滑,它毕竟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拥有全球整车市场25%的份额。
  在欧洲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欧洲业内普遍认为,中国零部件企业会冲过来买客户、买技术,但从危机爆发到平缓期以来,什么也没有发生,这令欧洲业内觉得不可思议。
  《21世纪》:为什么不可思议?你认为这说明中国企业具有哪些特点?
  马库斯·霍夫曼: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战略性思考比较少,比如麦格纳这样大规模的零部件企业,为了制定一个战略成长性规划,在某个领域发展,就会很早地考虑在某个地方获得技术、能力,而中国企业往往是随行就市。再有,中国最近几年的汽车市场实在是太好了,中国市场本身可以满足国内零部件市场的需要,也就不愿意考虑全球化布局以及对应的能力,而在我们服务的客户中有一些印度的企业,他们在国内的成长性是有限的,供应商为了成长不得不向外看,寻找欧洲或其他地方的收购等发展方式,中国零部件企业还不到非要向外发展的紧要关头,但是一旦国内增长不如此迅速的时候,就面临战略选择的问题。
  《21世纪》:你对中国企业对欧洲零部件企业的并购有什么建议?
  马库斯·霍夫曼:中国零部件企业往往是本土运营的,对国外的零部件市场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国外企业公布破产很长时间以后,中国零部件企业才知道这个讯息。我希望,中国企业应该更加主动、更加具有战略眼光,应该先检索一下自己的产品整合,哪些技术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急需的,看看这个行业有哪些现存的供应商。与他们首先接触起来,看看他们的运营现状、合作的可能性。
  这些企业可能还没有达到破产的边缘,但是已经经营不善了,在此时介入,虽然有可能收购价格更高一些,但是成功的几率也更高一些,而且能获得实际的技术。如果进入得太晚,竞争者过多,而且企业已经四分五裂,往往得不到所要的。早些介入,可以对收购对象有更多的了解,这一点是收购成功的决定因素。
  第二,中国企业要更多地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好多企业为了得到自己所需的业务,涉及到人员安置方面的问题时就谨慎地直接回避,而这对于当地企业在感情上不太容易接受,不如直面问题、增进探讨,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学习也是中国所必须的;第三,比较重要的,毕竟供应商合作的对象是整车厂,所以在收购过程中,要更多地跟欧洲整车企业的采购、研发人员多多交流,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对欧洲零部件企业的收购,这样更加容易水到渠成。因为整车企业对行业布局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1] [2] [3][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