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净进口煤时代来临(附评论)
2010年02月23日 8:47 5609次浏览 来源: 证券日报 分类: 相关新闻
煤炭长协时代需要政府推手
2月6日,澳大利亚私人矿业公司源库资源(Resourcehouse)对外称,已与中国电力达成一笔价值600亿美元、为期20年的合约,将向中国电力每年提供3000万吨煤。随后,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中电国际)表示,与签订的煤炭交易协议仅为意向性合同,并未确定具体金额。
这一细节未经完全确认的事件却为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进口煤合同而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这预示着中国的进口煤时代将在未来20年延续,更因为中国电力企业的燃煤供给或将逐渐脱离现货市场一手遮天的现状,长期协议的角色将越来越大。
与铁矿石的长协不同,国际上煤炭长协基本在5年以上,甚至可能长达20-30年。“国外的煤炭主要是靠长期协议,煤炭长期协议多数是锁定价格的,每年根据通货膨胀指数来进行调整。”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介绍说。
长期协议是继煤电联动后电力行业一直在力促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统计信息部主任薛静向记者表示,“从我们电力供应角度来讲,电力企业希望签订长协,可以避免需求临时的波动。从生产安全、供应安全和价格风险来说,风险共担,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供应方法。现在不光是国际,国内我们都在呼吁要建立一个长期协议的机制,在此基础上短期协调。”
薛静举例子说明,“比如通过一个平台的搭建,两个企业能够签3-5年的合同,价格初步有个约定,在此基础上保证运力。”
然而在国内,这一平台的搭建,却不能没有政府的介入。“电力企业希望长协,煤炭企业却不希望,煤炭企业希望短期获利更大、长期有点风险。觉得经济上来了还想上涨。而电力企业希望是长期上有安全稳定的供应,长期降低风险,两个市场的心理期望和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一个平台,政府没有正式介入,自愿形成很难。”薛静表示。
国际长协煤 国内现货煤
薛静的观点是,如果没有政府介入,长协形成就需要煤炭供求格局的改变。“那就要供远远大于求。煤炭完全过剩,但是目前来看煤炭资源还是有点短缺的。”薛静表示。
由此,海外寻找稳定的煤炭供给,也是近两年的趋势。“我认为2010年中国进口煤的数量还将增加,山西的煤炭整合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话语权。而地方政府要增加议价能力,推升煤价,但是国内的煤价本来就很高,由此也促使发电企业海外找煤,由此也抬升了国际煤价。而长协价格也将上升。”韩卫平给出了他的观点。
由此,在政策之手尚未启动之前,国际长协煤,国内现货煤的格局将并持续并扩大着。
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煤1.26亿吨,比上年增长211.9%;出口煤2240万吨,下降50 .7%;全年净进口1 .03亿吨,第一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但是,每年中国煤炭产量将为30多亿吨,其中50%是消耗在火电行业。据中电联公布的2009年电力快报数,全年发电耗煤为14亿吨。煤炭进口量还不及我国煤炭产量的零头。
已经退休的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现顾问乌荣康对记者表示,国际煤从来对国内影都响微不足道。主导国内市场的仍然是国内的煤炭企业。“2009年进口大增主要是山西煤炭整合、关停了不少小煤矿,以及出口退税减少造成的,也就是国家政策造成的。”乌荣康认为。但他担心,大量进口也许并非好事,这样国际煤巨头有机会占领并控制中国市场。不过他也认为而山西整顿之后产量还可以提高的,这样的担忧不一定会变成事实。
目前,对于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的中国,国际铁矿石谈判的主动权已经牢牢掌控在了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力拓三大国际矿业巨头手中。尽管我们有第一产煤国的称号,但随着进入进口煤时代,隐忧仍然值得研究。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