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和新能源的旗手 比亚迪概念股之谜
2010年02月09日 9:33 6408次浏览 来源: 财新网 分类: 相关新闻
自从2008年9月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以2.3亿美元(约合18亿港元)入股以来,市场掀起了持续的“比亚迪热”。短短一年间,比亚迪的股价从8港元涨至85港元,上升了10倍;甚至与其有业务来往的企业,也有了“比亚迪概念股”之称。
与之相对应的,是比亚迪传统汽车销售一路高奏凯歌:2003年才通过收购进入汽车领域的比亚迪,2008年汽车销量达到20万辆;2009年达到了惊人的45万辆,仅F3一款车型就销售了近30万辆。
汽车巨头们正改变态度,从不屑一顾到言必称比亚迪。厚朴基金创办人方风雷称,2009年全球汽车行业最聪明的投资者,就是投资比亚迪的巴菲特,因为比亚迪将电动汽车变为可能,给中国带来了机会。
这家近年来最成功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始人王传福,刻意低调。从1995年创办比亚迪,以手机电池起家,后延伸至手机零部件;2003年转战汽车,凭借成本优势和销量打败对手,征服质疑者,他将比亚迪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电池生产商、进步最快的本土车商,以及电动车和新能源的旗手。15年间,他仅接受过一次公开电视采访。
过去的成功夯实了投资者的信任,电动车和新能源概念则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虽然直到现在,除了在车展上,还没有外人真正开过比亚迪第一款纯电动汽车E6。对于比亚迪在电动车和新能源上的技术实力,外界既好奇又疑惑。更好奇的是,王传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亚迪在传统产业里创造的神话,能否在电动车和储能电池领域继续?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中,记者访问了大量比亚迪的同行、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以及汽车检测机构、投资中介机构和分析师,试图全面剖析比亚迪,还原支撑其高股价的电动汽车真实图景,并寻找驱动企业和企业家的内在基因。调查采访指向两点:
第一,与外界的想象相反,比亚迪真正的竞争力不是新技术领先实力,而是将中国劳动力优势发挥到极致所创造的特定生产研发方式。它能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看似不相干的新领域并取得成功,正有赖于这一比亚迪生产方式。与之相配套的,是稳定而富有执行力的团队,以及独特的高激励、高福利企业文化。
第二,电动车和新能源概念很美,但比亚迪已经透支了这些概念。在高股价水平上,投资风险越来越高。比亚迪并没有绝对领先的电动车技术,电动车也远未达到量产的能力和时机。如果市场成熟,它有可能凭借前述生产模式造出更便宜的电动车,但那一天还早。储能电站最吸引人,但基本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在王传福进入的电动车和新能源领域,商业模式远未成形,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高度依赖政府资源、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从做市场生意全面转向做政府生意,比亚迪转变车道,但这不是王传福已得到证明的长项。以手机代工养汽车,以传统汽车养新能源,比亚迪的这条路能否走通,需要的不仅是企业家智慧,甚至主要不是企业家智慧。做政府生意,这与比亚迪方式是错配还是绝配?决定权不在王传福手上。
如果比亚迪方式不再是撒手锏,比亚迪将会怎样?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