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格局生变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谋突围

2010年01月19日 10:48 427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中国汽车市场在2009年勇夺汽车产销“双冠王”,但整车市场的火爆却难掩零部件产业相对弱小的尴尬。据统计,国内占据89%以上市场份额的零部件企业是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下,难觅10亿元销售额以上的大规模企业,市场份额的过于分散无形间削弱了中国零部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电装、博世、德尔福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却在加快分食中国市场的步伐。
  “汽车零部件‘后市场’(即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并已经引来了外资的大量涌入,这意味着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嘉之道汽车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锦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兼并重组、拓宽融资渠道以及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进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国内零部件产业在竞争中“突围”的必由之路。
  外资抢攻“后市场”
  一直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汽车市场一直把持着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大部分供应,而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只能选择在“后市场”发力。随着国内车企对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的初步掌握以及国外汽车市场的下滑,外资巨头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并开始渐次发力,现在已经有不下30家国外知名汽车服务企业宣布了进军中国市场的计划。
  早在2008年,固特异就开始在中国的零售店销售杜邦、德尔福、壳牌等公司的产品,75%以上的销售收入由汽车服务贡献。博世、美国辉门公司、日本澳德巴克斯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也加速在华扩张。
  繁荣的中国汽车市场带动零部件产业的不断壮大是外资争食这块市场的重要原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全国10761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009年1-8月的产值达到7500多亿。据估计,2009年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数据有望达到1.2万亿元。相关专家表示,2010年零部件市场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增长会达到20%以上。
  “‘后市场’此前不受外资重视,现在却大家都来争夺,根本原因还是中国汽车市场每年快速增长的产销量,”徐锦泉告诉记者,未来,包括汽车维修养护、旧车交易、汽车金融、文化服务等11大类近400项服务的“后市场”产值将是汽车制造业的近7倍。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国内零部件企业在后市场面临外资激烈的竞争,自主品牌企业必须在质量管理和技术研发上双管齐下。”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资深主任李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