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啸时代”的国际金融格局
2010年01月08日 10:21 5833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分类: 相关新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江涌 ★助理研究员 张茂荣
世纪金融危机正渐行渐远,美国与新兴市场引领全球股市强劲反弹,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回升,主权债务风险凸显,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预期上升,美元等货币危机概率增大。
国际金融已开始步入一个“大动荡不多”但“中小动荡不少”的“后金融海啸时代”。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格局演变是历史的必然。当前,中国等新兴大国在面临巨大金融挑战的同时,也赢得重大金融发展机遇。
美元渐暗淡 大国货币露头角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美元一直成为美国掌控国际金融话语权的象征,在国际货币格局中维持了长达六十年的垄断地位。2008年以来,全球股市以及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暴涨暴跌,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正面临严峻考验。金融危机发生后,为稳定市场、刺激经济,美国政府发行了天量债券与美元。从长期来看,势必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从全球范围看,现存主要钉住美元、实行管制的汇率体系将面临空前压力。
同时,强劲挑战者欧元趁机拓展阳光下地盘,日元与英镑为维持既有的国际地位而持续挣扎,人民币等新兴大国货币崭露头角。
此外,海湾阿拉伯合作委员会、玻利瓦尔美洲联盟等都在谋划自己的区域货币,前者明确将以“海元”计价、结算石油,后者要用“苏克雷”主导美国经济后院。虽然皆非完整意义上的货币,但是都会侵蚀美元霸权的基础。欧洲著名经济学家、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保罗·德格劳威称,目前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但纵观美元近年走势,总体呈下降态势,目前可能就是美元丧失独霸地位、世界货币体系出现两极或三极格局的开始。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认为,美国最终将失去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超级大国地位,世界金融体系将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元、欧元、人民币和日元等将共同成为稳定而重要的货币,国际货币体系趋向多极化。
大银行重洗牌
工行、建行和中行居前三
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尤其是投资银行叱咤国际金融风云,令世界诸多大银行难以望其项背。金融海啸过后,美国银行业因遭受重创正接受刮骨疗伤,欧日银行受到冲击需要休养生息,而中国银行业全球排名跃升,风头似乎正劲。
金融危机使欧美银行陷入萎缩与困顿之中,令国际大银行重新洗牌。相比危机爆发前,国际大银行市值排名出现重大变化。在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6月底,在全球市值最大的15家银行中,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汇丰银行位居前三位,其市值均超过2150亿美元,当时位居第15位的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市值也达到930亿美元。而到2009年6月底,中国工商银行以2570亿美元市值高居榜首,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第二、三位,汇丰银行位居第四,花旗集团一落千丈,市值由两年前的2560亿美元缩水至145亿美元,滑出前15名行列。
金融危机使许多西方金融机构遭受重挫,不得不收缩业务和机构规模,中国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尽快“走出去”,扩展全球业务和网络。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