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煤运输瓶颈待破解 部分城市拉闸限电
2010年01月08日 9:37 2769次浏览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类: 相关新闻
业界普遍认为,电煤库存均值低于15天,就低于警戒线;如果破了7天,就低于最低警戒线;如果低于3天,电厂随时都可能停机。目前,全国349家直供电厂每天的耗煤量都在240万吨以上,存煤可耗天数在10天左右,个别电厂不足3天。“电厂之所以不愿意多储备电煤,主要还是价格因素,即电厂与煤矿之间没有长期合同。”林伯强说。
中国煤炭市场网研究员李朝林也认为,由于煤电价格形成机制未理顺,也就是“市场煤、计划电”的问题未能解决,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电厂无煤可买、无钱买煤的情况,这也增加了电荒出现的概率。
李朝林还告诉记者,除了煤电双方的博弈以外,电厂之所以不愿意多储存一些电煤的原因还在于,一方面,多储存电煤就意味着多占用现金流,而银行一般都是贷款买煤,利息成本太高;另一方面,电煤存放久了,也存在变质的问题,热值会出现下降,并不划算。
坚持输煤、输电并举
既然煤炭运输容易受天气影响,导致运力紧张,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能源需求从运煤转为输电呢?也就是说,在盛产煤的地方建立电厂,把煤发成电,然后再把电输送到需要用电的地方。
林伯强告诉记者,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运输紧张问题,就应该坚持输煤、输电并举,加快发展输电,鼓励在煤炭开发中心就地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煤电就地转化比例,减轻煤炭运输压力。
据介绍,1993年以来,煤炭铁路运输请车满足率呈持续下降趋势,2006年全国平均煤炭铁路运输请车满足率只有35%。不仅电煤运输紧张,而且还影响到其它物资的运输。铁路运输能力的制约和地区封锁,影响了煤炭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运力紧张的现状决定了煤炭运输不能单纯依靠铁路和公路,电网必须要有大发展。”林伯强说。
林伯强建议,应建立新的能源大交通运输观,把电网纳入国家现代能源综合运输体系的统一框架,以有限的交通资源,建立起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安全、环保的现代能源综合运输体系。
对此,李朝林也表示,短期内铁路运力紧张的局面难以改观,所以,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安全方面,运煤改输电都是切实可行的,代表了未来的趋势和方向。
根据电网规划,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2横2纵的特高压骨干电网,将“三西”煤电基地、内蒙和河北风电基地、西南水电基地的电力送往京津冀鲁、华东、华中负荷中心。
专家称,届时,特高压输电能力超过5000万千瓦,每年可输送电量3000亿度,这相当于输送煤炭1.5亿吨,基本能够缓解华中、华东地区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