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民营企业收购:草根的惊险一跃

2010年01月04日 9:20 391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吉利并购沃尔沃不仅是一桩大额商业交易,它再次证明了“危中有机”这样一个古老的道理。李书福曾经有言:扛着别人的旗帜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愚蠢的。对于有大志者来说,金融危机正在打开机会之窗。
  纵观中国产业发展30年历史,缺乏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之苦令人刻骨铭心。产业升级知易行难,如何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此次吉利若能成功收购沃尔沃,既是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一次新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引进来”走向 “走出去”的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其意义不亚于20多年前,中国第一次引进外资组建汽车合资企业。
  吉利收购案的第二重意义因其民企身份而凸显。因为资源的约束、外汇储备不断上升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阶段性底部等因素,中国的海外并购大幅增长已经成为必然。不过,在“国进民退”被热议的背景之下,作为相对势单力薄的民营企业代表,吉利此次并购行动,便具有了草根资本成长壮大的含义。
  从近两年发生的一系列并购事件上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尽管国有企业仍是财力雄厚的竞价者,但由于收购标的所在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顾虑,收购的不确定性很高。同时,国有企业的风险偏好往往受制于政府产业政策和主管部门,于是,能源类资产价格再高,敢于举牌;金融业、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的资产价格再低,慎之又慎。长远看,中国民营企业将逐渐以收购主体的角色出现。
  民营企业在收购时,资金始终是一个瓶颈,但由于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出现了民营企业联合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收购的现象,后者作为财务投资者,大大增强了收购方的资金实力。同时,中国海外投资越来越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民营企业还将获得来自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全方位服务。这些特点说明,中国民营资本跨国并购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
  当然,吉利并购沃尔沃现在只是一个开始,冷静客观地把握期待也极为必要。合理的态度应是将其看做中国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一次重大的“实战演习”。成或者不成,在收购和处理收购后的风险方面都会有成果留给公众分享和品味。
  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承担起跨国收购主角这种历史性责任,确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目前,并购的成功率仍然比较低,整合风险大,海外并购更是如此。此中差距不仅源于文化和制度障碍,更深刻原因还在于中国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状态,难以驾驭海外企业经营。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